慈善晚宴落幕,基金会口碑与影响力达到新高度,陈曦却在团队复盘会上抛出了一个温暖的新任务:“过去这些年,我们一起为非遗公益、为‘曦·承’奋斗,你们总在背后支持我、守护我,却很少提及自己的心愿。接下来,让我们放慢脚步,我想陪每一位‘忠犬’,完成一个藏在心里的愿望。”
话音落下,“忠犬联盟”的四位伙伴眼眶瞬间发热。林砚舟的沉稳、沈亦舟的活泼、苏医生的温和、赵村长的憨厚,在这一刻都化作了动容。他们从未想过,在无数个并肩作战的日夜后,陈曦会把“满足他们的心愿”,当成团队下一段最重要的旅程。
林砚舟:一场迟来的“学术之约”
林砚舟的心愿,藏在书桌抽屉里一张泛黄的邀请函上。那是三年前,他的母校——清华大学发出的“杰出校友学术论坛”邀请,邀请他作为行业代表分享“科技+非遗”的创新实践。彼时基金会刚成立,诸事繁杂,他婉拒了邀请,这也成了他心中小小的遗憾。
“我一直想回到母校,不是以成功企业家的身份,而是以一个深耕非遗科技领域的实践者,和学弟学妹们聊聊我们的故事。”林砚舟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也想趁这个机会,拜访当年教我的导师,谢谢他一直以来的鼓励。”
陈曦立刻着手筹备,联系清华大学调整论坛档期,协助林砚舟整理分享素材——从“曦·承”早期的AI设计系统研发,到基金会的非遗数字化留存计划,每一个案例都凝聚着他的心血。沈亦舟主动承担了现场统筹,苏医生帮忙准备了适合长时间演讲的护嗓茶和便携血压计,赵村长则特意编了一批迷你竹编书签,作为林砚舟送给学弟学妹的伴手礼。
论坛当天,林砚舟身着简约西装,站在母校的演讲台上,从容分享着“科技如何为非遗赋能”的实践与思考。他没有罗列华丽的商业成绩,而是聚焦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如何用3D扫描技术还原老艺人的手部动作,如何用AI算法优化竹编纹理设计,如何让数字化技术真正服务于传承而非替代传承。
台下,陈曦和伙伴们坐在观众席,认真聆听着。当林砚舟讲到“我们的技术,始终要为文化服务,为传承人服务”时,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演讲结束后,当年的导师走上前,拍着他的肩膀说:“砚舟,你做的事情,比我想象中更有意义。”
晚宴上,林砚舟看着身边的伙伴,又看着眼前的师长与学弟学妹,举起酒杯:“谢谢你们陪我完成这个心愿。今天我才明白,最珍贵的不是站在台上的时刻,而是有人愿意陪你奔赴一场迟来的约定。”陈曦笑着回应:“以后你的每一个心愿,我们都陪你实现。”
沈亦舟:一场“非遗+旅行”的初心之旅
沈亦舟的心愿,是一场没有KPI、没有行程表的“非遗初心之旅”。多年来,他总是为了基金会的传播、品牌的跨界,奔波于各个城市,却从未真正静下心来,好好感受每一处非遗产地的风土人情。他的心愿清单上,写着三个地方:云南大理的扎染村、浙江乌镇的竹编工坊、福建泉州的木偶戏之乡。
“我想不带工作,就带着眼睛和耳朵,去看看白族老奶奶如何染出渐变的布料,去学学乌镇老艺人的竹编技巧,去感受木偶戏背后的文化底蕴。”沈亦舟眼里闪着光,“也想趁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好好放松一下。”
陈曦精心规划了一场为期十天的旅行,全程拒绝商业合作、拒绝媒体跟随,只邀请“忠犬联盟”的伙伴同行。在大理扎染村,他们住进了白族村民家,跟着老奶奶上山采摘板蓝根,亲手制作扎染布料,沈亦舟染出的“星空扎染”虽然算不上完美,却让他兴奋得像个孩子;在乌镇竹编工坊,他跟着老艺人学习编织竹编灯笼,从劈竹丝到编织成型,耗时一下午,虽然手指被磨得发红,却坚持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在泉州,他们坐在古戏台下,看木偶戏艺人演绎经典剧目,沈亦舟被艺人精湛的技艺打动,主动提出为木偶戏的传承做公益传播,却被陈曦笑着制止:“这次旅行,不准谈工作,只准享受。”
旅行途中,没有紧急的工作电话,没有繁琐的流程对接,只有伙伴们的欢声笑语。傍晚,他们坐在洱海边,聊着旅行中的趣事,分享着各自的心里话;深夜,他们围在民宿的院子里,吃着当地的特色小吃,听着老艺人讲非遗故事。沈亦舟感慨道:“以前总觉得传播非遗是我的工作,现在才发现,只有真正热爱它、感受它,才能把它的美好传递给更多人。谢谢你们陪我这场初心之旅,让我重新找回了对非遗的热爱。”
苏医生:一次“非遗养生”的公益推广
苏医生的心愿,与他的职业息息相关。多年来,他一直关注非遗与健康的结合,发现很多非遗技艺中都藏着养生智慧——彝族漆器的天然漆料有防腐抑菌的功效,竹编的透气特性适合制作养生器具,蜀绣的针法可以启发经络按摩的思路。他的心愿,是举办一场“非遗养生公益讲座”,把这些隐藏在非遗中的养生知识,分享给更多人,尤其是老年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