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非遗新生论坛只剩两周,“忠犬联盟”的筹备工作虽有条不紊推进,但陈曦心里始终悬着一块石头。展品、分享稿、现场保障都已基本就绪,可她总觉得缺了关键一环——如何把基金会的公益模式,转化成能让投资机构、合作企业认可的商业逻辑。“光靠情怀和故事,只能打动人心,却很难拿到长期合作和资金支持。”她在团队例会上说出了自己的顾虑,语气里满是纠结。
话音刚落,林砚舟的手机就响了。挂了电话后,他脸上露出难得的轻松笑容:“是张总,他听说我们要参加峰会,主动提出过来一趟,帮我们梳理商业逻辑。”沈亦舟一下子从椅子上跳起来:“张总可是商业大佬!有他指点,咱们这趟峰会肯定能拿下不少合作!”苏医生也笑着点头:“张总一直支持我们的公益,他的经验肯定能帮上大忙。”
第二天下午,张总就如约来到了专属空间。他刚走进庭院,就被满院的非遗元素吸引,赵村长连忙递上竹编茶杯,笑着说:“张总,尝尝我们大凉山的野茶。”张总接过茶杯,目光落在庭院里的菜园和工坊上,赞许道:“你们把非遗、生活和公益结合得这么好,本身就是个好基础。”
围坐论道:戳破公益与商业的壁垒
大家围坐在庭院的锦鲤池边,陈曦先把峰会筹备的进展和自己的顾虑一一说明,随后拿出基金会的运营报表和项目计划书递给张总。张总翻看着资料,时而皱眉,时而点头,还不时在纸上圈画标注。
“你们的问题很典型,很多公益组织都栽在这上面。”张总放下报表,开门见山,“你们做了很多实事,比如非遗数字化、传承人扶持,但这些都只是‘做了什么’,没有说清楚‘怎么持续做’,更没讲明白‘能给合作方带来什么’。”他指着报表上的资金流水,“你们现在的资金来源,要么是捐赠,要么是零散的活动收入,这太不稳定了。想走得远,必须打通公益和商业的通道。”
沈亦舟忍不住插嘴:“可我们是公益基金会,谈商业会不会偏离初心?”张总笑着摇头:“公益不是只能靠‘捐’,好的公益项目,本身就藏着商业价值。比如你们的非遗手作,为什么只能当展品?不能做成标准化产品,进入商超或者线上平台销售吗?”
林砚舟补充道:“我们之前也尝试过帮传承人卖产品,但缺乏统一的品控和包装,销量一直不好。”张总点点头:“这就是关键。你们要做的不是单纯的‘中间商’,而是‘价值放大器’。”他拿起桌上的竹编茶杯,“就像这个杯子,赵村长的手艺是核心,但你们可以做标准化设计、统一品牌包装,再通过苏星然这样的顶流做推广,溢价空间一下子就上来了。”
周教授也认同这个观点:“我们之前更关注学术和传承,确实忽略了市场层面的考量。张总的思路,能让非遗技艺真正‘活’在市场里。”张总继续说道:“而且你们的数字化数据库,不只是用来保存的。可以授权给服装品牌、文创公司做设计参考,这本身就是一笔稳定的收入,还能扩大非遗的影响力。”
陈曦恍然大悟:“您的意思是,我们要把非遗项目变成可复制、可盈利的产品和服务,再用盈利反哺公益?”“没错。”张总赞许地看着她,“公益是内核,商业是手段。用商业逻辑让公益项目自我造血,这才是可持续的模式。”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张总结合自己的创业经验,举了很多案例。他提到某环保组织,把回收的塑料做成文创产品,既践行了环保理念,又实现了盈利;还有某乡村扶贫项目,通过标准化种植和品牌化运营,让农产品走进高端市场。这些案例,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深受启发。
拆解重构:给项目穿上商业“外衣”
张总提议,针对峰会要展示的项目,逐一拆解重构,把每个项目的商业价值提炼出来。大家立刻分工,陈曦负责记录,林砚舟梳理技术亮点,赵村长补充技艺细节,沈亦舟构思推广方式,苏医生则从用户需求角度提出建议。
非遗数字化数据库:从“存档”到“变现”
林砚舟负责的非遗数字化数据库,此前主要用于学术研究和技艺留存。张总看完数据库的演示后,提出了三个变现方向:
1. 授权合作:将彝族漆器纹样、苗族银饰图案等分类整理,制作成不同等级的授权套餐。基础套餐面向小型文创公司,提供图案下载;高端套餐则包含定制设计和技术指导,收取更高费用。
2. 课程输出:针对高校设计专业、文创企业,开设非遗数字化应用课程。由周教授和林砚舟主讲,结合数据库实操,收取培训费。
3. IP联名:挑选数据库中的经典纹样,与服装、美妆、家居品牌联名,开发限量款产品,基金会抽取分成,再用分成扶持更多传承人。
“这个思路好!”林砚舟兴奋地说,“我们之前已经有三家公司咨询过图案使用,只是没形成标准化的合作模式。”张总点点头:“现在就把合作方案做出来,峰会现场就能跟意向企业对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