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冒风波平息后的一周,专属空间的书房里始终弥漫着严肃的氛围。桌上摊着市场监管部门的查处报告、消费者投诉清单和侵权商家的初步信息,“忠犬联盟”六人一致认为,仅靠查封作坊、下架商品远远不够,必须发起一场彻底的追责行动,既能震慑潜在的侵权者,也能为非遗知识产权保护树立行业标杆。这场被命名为“忠犬行动”的专项行动,以“律师团队司法追责+技术溯源深挖链条”为核心,六人分工协作,誓要让侵权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组建专业律师团,布下司法追责网
陈曦深知司法追责是最有力的震慑手段,她第一时间联系了业内知名的知识产权律所。考虑到案件涉及非遗纹样授权、品牌侵权、消费者权益等多个维度,她特意要求律所组建专项团队,涵盖知识产权、民事纠纷、刑事诉讼等多个领域的律师。签约当天,律师团队就入驻了专属空间的临时办公区,与六人展开深度对接。
林砚舟作为此前负责文创合作的核心,成了律师团队的主要对接人。他将之前整理的取证材料分门别类交给律师,从正品与假货的对比报告、成分检测结果,到作坊生产视频、电商平台交易记录,一一进行详细说明。律师们对这些扎实的证据赞不绝口:“这些材料太关键了,尤其是成分检测报告,不仅能证明侵权,还能为消费者索赔提供依据。”
司法追责的第一步,是针对已查处的5家作坊提起民事诉讼。律师团队很快起草了起诉状,要求对方停止侵权行为、赔偿经济损失,并在行业媒体上公开道歉。林砚舟配合律师核算损失,不仅包括合作品牌的销量下滑损失,还涵盖了基金会的品牌声誉修复费用、传承人手艺口碑受损的间接损失。最终确定的索赔金额合计达80万元,目前已向法院提交立案申请。
更重要的是,律师团队发现部分作坊存在将仿冒产品批量销往海外的线索。陈曦立刻协调跨境法务专家加入团队,联合海关部门核查物流记录。目前已查实有两批假冒彩妆盘通过灰色渠道销往东南亚,律师团队正准备启动跨境追责程序,联系当地律所协助处理,坚决不让侵权者在海外逍遥法外。
此外,针对电商平台上仍有零星销售的假货卖家,律师团队采取了“批量发函”的方式。短短三天就发出了30多封律师函,要求卖家立即下架商品、销毁库存,并赔偿相应损失。多数卖家收到函件后,纷纷主动联系道歉并配合处理,仅3家拒不配合的卖家被移交法院处理。
技术溯源,深挖侵权完整链条
如果说司法追责是“正面出击”,技术溯源就是“釜底抽薪”。林砚舟联合周教授,邀请了区块链和大数据领域的技术专家,组建技术溯源小组,目标是挖出假货从生产到销售的完整链条,揪出背后的组织者。
技术溯源的突破口,是假货包装上的蜀绣纹样。林砚舟发现,仿冒品的纹样虽然模糊,但能看出是直接从基金会的宣传图上截取的。技术专家通过图像比对技术,追溯到该纹样最早出现在某社交平台的一个匿名账号上。顺着这个线索,他们通过账号的登录IP、交易记录等信息,锁定了一个位于邻市的网络团伙。该团伙专门盗取文创产品的设计图,卖给小作坊牟利,此次的非遗彩妆盘纹样正是出自他们之手。
为了摸清团伙的运作模式,技术小组运用大数据分析,追踪其资金流向和通信记录。发现该团伙不仅对接了本次查处的5家作坊,还与多地十余家小作坊有长期合作,涉及非遗、国风等多个品类的侵权设计贩卖。周教授建议:“不能只盯着眼前的案子,要趁机端掉这个源头,杜绝更多非遗产品被侵权。”技术小组随即把相关线索同步给了警方。
区块链技术在溯源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周教授团队此前为非遗纹样做过数字备案,技术专家通过区块链上的记录,比对出侵权纹样的截取时间、传播路径,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同时,他们还对正品的生产流程进行了区块链存证,从纹样设计、产品生产到物流发货,每个环节都生成唯一的溯源码。消费者扫码就能查看产品的全流程信息,从根本上解决了真伪难辨的问题。
溯源过程中还遇到了技术壁垒。部分侵权商家使用虚拟IP和加密通信工具,试图掩盖踪迹。技术小组联合网络安全部门,破解了对方的加密手段,成功获取了其真实身份信息和交易记录。最终,技术溯源小组绘制出了清晰的侵权链条图:网络团伙盗取设计图→卖给地下作坊生产→通过电商平台和微商渠道销售→部分产品通过灰色渠道出口,为后续的全面打击提供了精准靶点。
分工协作,行动落地见成效
“忠犬行动”中,六人各司其职又紧密配合,让追责和溯源行动高效推进,成效显着。
沈亦舟利用自己的新媒体资源,配合律师团队发布追责进展公告。他在直播间实时更新案件动态,公布侵权团伙的查处情况,不仅让消费者看到行动的决心,也向行业传递了“侵权必被查”的信号。有网友在直播间留言:“支持你们维权,只有这样,真正的非遗产品才能走得更远。”他还收集了网友提供的多条侵权线索,为技术溯源提供了额外助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