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来访的第二天,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专属空间就飘起了阵阵米粥香。陈曦的母亲起得最早,悄悄溜进厨房,正撞见赵村长往锅里下红枣。“赵师傅,我来搭把手吧。”母亲笑着挽起袖子,原本属于赵村长的厨房,瞬间多了几分家常暖意。这一天没有紧凑的工作安排,只有家人与伙伴们的温馨相处,那些藏在细节里的骄傲与欣慰,成了初夏最动人的风景。
厨房烟火:异乡里的团圆味
厨房很快成了家人与团队互动的第一战场。陈曦的母亲和婶婶们围着赵村长,学得格外认真。赵村长教她们用竹编簸箕筛选糯米,粗糙的竹编纹路筛掉细碎的杂质,留下颗粒饱满的糯米。“这竹编玩意儿真好用,比钢丝网筛得干净还不沾米。”婶婶一边筛米,一边忍不住夸赞。赵村长笑得一脸憨厚:“这是我特意编的细孔簸箕,平时用来处理粮食最合适不过,你们要是喜欢,回去时我各给你们编一个。”
陈曦的父亲则和苏医生凑在一起,研究起养生茶的配方。苏医生拿出晒干的荷叶、菊花,耐心讲解每种食材的功效:“叔叔,初夏喝这个清热祛湿,您平时要是觉得困乏,泡上一杯很管用。”父亲听得认真,还拿出手机记录配比:“我那帮老伙计也总说湿气重,回头我给他们也配点。”两人聊着养生经,从食材挑选说到冲泡技巧,俨然成了忘年交。
沈亦舟被几个孩子缠得没办法,只好教他们做简易的竹编小玩意儿。他找来提前削好的细竹丝,一步步教孩子们编织小篮子。孩子们的小手还很笨拙,竹丝总不听话地散开,沈亦舟耐心地一遍遍帮忙调整。“哥哥,你看我编的!”最小的侄女举着歪歪扭扭的小篮子,一脸得意。沈亦舟连忙竖起大拇指:“太棒了!比我第一次编得好多了。”孩子们的笑声,在厨房和庭院间久久回荡。
早饭时,餐桌上摆满了南北风味的融合菜。赵村长做的竹笋腊肉粥搭配母亲蒸的豆沙包,苏医生煮的养生茶配婶婶烙的葱花饼。陈曦咬了一口豆沙包,甜糯的馅料在嘴里化开,眼眶微微发热:“还是家里的味道。”母亲笑着给她夹菜:“以后想吃了,随时给你做。”简单的话语,却藏着最深厚的牵挂。
田间地头:劳作里的新认知
饭后,赵村长提议带大家去屋后的菜园和竹林地看看。家人们跟着他穿过庭院,眼前的景象让大家眼前一亮:菜园里的黄瓜藤蔓顺着竹编架子攀爬,西红柿挂着青涩的果子,角落里还种着各类青菜;不远处的竹林郁郁葱葱,阳光透过竹叶洒下,地面上满是斑驳的光影。
“这些菜都是你种的?”陈曦的父亲指着菜园,满脸惊讶。赵村长点点头:“平时有空就种种,既能给大家改善伙食,做竹编需要的新鲜竹丝,也能从这儿砍。”他说着,拿起一把镰刀,熟练地砍下一根粗细适中的竹子,用弯刀快速削去枝叶,很快就处理出几根光滑的竹丝。“做小挂件就得用这种当年生的嫩竹,柔韧性好。”
家人们看得兴致勃勃,陈曦的堂弟忍不住上前尝试,可镰刀在他手里却不听使唤,要么砍歪了竹子,要么削得竹丝参差不齐。赵村长笑着接过镰刀:“这活儿看着简单,力道得拿捏准,就像做任何事都得找对方法。”他手把手教堂弟削竹丝,指尖的老茧蹭过竹身,那是多年劳作留下的印记。
女眷们则在菜园里忙活起来,她们摘下成熟的黄瓜和圣女果,用竹编小篮装着。陈曦的母亲一边摘菜,一边和身边的陈曦说:“你看赵师傅多实在,把日子和手艺都打理得井井有条,你们跟着他做事,我放心。”陈曦笑着点头,她知道,母亲这是彻底认可了她的工作和伙伴。
劳作间隙,赵村长给大家讲起自己带着村民种竹编、编竹器增收的故事。当听到村里的老人靠编竹篮,每个月都能有稳定收入时,陈曦的叔叔感慨道:“这才是真正帮到了人,比做啥都有意义。”这番话,让在场的家人都对这份非遗事业有了更深的敬意。
工坊闲谈:作品里的匠心故事
午后的阳光有些毒辣,大家回到工坊乘凉。林砚舟正在整理新的纹样设计稿,桌上摊着好几张画满线条的图纸。陈曦的堂弟凑了过去,一眼就看到了那张戏曲脸谱纹样的设计图。“林哥,这个纹样太酷了!是要做新的文创产品吗?”
林砚舟笑着点头,给堂弟讲解起来:“这是我从京剧脸谱里汲取的灵感,把脸谱的线条简化,再融入苗族银饰纹的细节,打算用在接下来的丝巾和文具上。”他还拿出之前做的晕染云纹样品,指着上面的纹路说:“这个纹样改了八次才定稿,既要保留蜀绣的细腻,又要符合现代审美,可不是件容易事。”
陈曦的父亲拿起一个竹编光影灯,仔细端详着灯罩上的纹路。“这灯真精致,晚上亮起来一定很好看。”他转头看向陈曦,“上次你获奖的就是这个吧?我在电视上看到过。”陈曦点点头,给父亲演示如何开灯。暖黄色的灯光亮起,竹纹光影投射在墙上,父亲的脸上满是赞叹:“没想到竹子还能做出这么好看的东西,你们真有想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