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烧烤派对的炭火渐渐转凉,露台的彩灯还在温柔闪烁。沈亦舟收拾完烤架,却没回房间,反而搬了把藤椅坐在露台边缘,望着远处波光粼粼的海面发呆。陈曦端着两杯温水走过去,轻轻放在他身边:“怎么不去休息?”他转过头,眼底还带着几分未散的笑意:“想多吹会儿海风,感觉这样的时刻太难得。”
没过多久,赵村长、林砚舟等人也陆续来到露台。大家自发地围坐成一圈,海风带着淡淡的咸湿气息吹来,没有工作的催促,没有外界的纷扰,这群平日里不善言辞的“忠犬”们,终于敞开了心扉,说出了藏在心底的心里话。
赵村长:从守艺到传艺,幸好有你们
赵村长摸出兜里的旱烟,却没有点燃,只是捏在手里反复摩挲。他望着远处的海平面,声音带着几分沙哑:“以前在村里编竹编,就是混口饭吃。村里人都说我死守着老手艺没出息,年轻人没人愿意学,我一度觉得这手艺早晚要断在我手里。”
他想起刚认识陈曦时的场景,那时陈曦找到他,说想把竹编做成文创产品,他心里满是怀疑。“我这辈子就会编竹篮、竹筐,哪懂什么文创?可小陈你一次次来村里,陪着我和老伙计们聊天,还请人来教我们新样式,我才慢慢敢尝试。”
说到这里,他看向身边的众人,眼眶微微发红:“上次竹编光影灯获奖,我拿着证书回村,老少爷们都围着我看,那种自豪感,我这辈子都忘不了。现在村里的年轻人也愿意学竹编了,有的还开了网店,这都是托了大家的福。”他顿了顿,笑着补充,“以前我以为编竹编就是我的全部,现在才知道,带着大家一起把这手艺传下去,才更有意义。”
陈曦握住他粗糙的手,轻声说:“是您的匠心打动了大家,我们只是帮您搭了个桥。”赵村长摇摇头,从口袋里摸出一个小小的竹编平安扣,塞到陈曦手里:“这是我连夜编的,不值钱,但希望大家都平平安安的。”
林砚舟:放下执念,学会并肩
林砚舟一直是团队里最较真的人,此刻他褪去了平日的严谨,指尖轻轻敲着藤椅的扶手,缓缓开口:“我以前在设计公司上班,习惯了单打独斗,总觉得只要把设计做好就行,不用管别人的想法。”
他想起刚加入团队时的隔阂,第一次和沈亦舟因为直播方案吵架,他气得好几天没理人。“那时候我觉得小沈太浮躁,只追求流量,根本不懂设计的价值。直到后来一起去美院学习,看到他为了拍好一条非遗短视频,反复打磨画面和文案,我才发现,我们只是做事的方式不一样,目标都是为了非遗能被更多人看到。”
他转头看向沈亦舟,难得露出一抹温和的笑:“上次直播,我忘词了你帮我圆场;优化竹编光影灯时,你陪着我熬夜改方案,这些我都记在心里。以前我总怕自己的设计不够好,怕辜负大家的期待,活得特别紧绷。是你们让我明白,做设计不是闭门造车,和大家一起讨论、磨合,才能做出更好的作品。”
沈亦舟愣了一下,随即笑着捶了他一下:“林学长,你这么说我都不好意思了。其实我也从你身上学到很多,现在做直播,我都会多想想产品的设计理念,不再只盯着流量了。”两人相视一笑,之前所有的小摩擦,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沈亦舟:从逐光到发光,找到方向
沈亦舟一直是团队里最活跃的人,此刻他却收起了往日的嬉皮笑脸,语气格外认真:“我以前做网红,每天就想着怎么涨粉、怎么带货,觉得只要有名气、能赚钱就行。直到遇到陈曦姐,跟着大家做非遗公益,我才知道,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比赚多少钱都开心。”
他想起第一次去大凉山的场景,看到孩子们拿着简陋的竹编玩具爱不释手,看到传承人们守着老手艺却赚不到钱,心里特别不是滋味。“那次回来后,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大家把非遗产品推广出去。刚开始直播时,没人看、没人买,我特别挫败,甚至想过放弃。”
他看向陈曦,眼里满是感激:“是陈曦姐你陪着我分析问题,帮我调整直播风格;是赵师傅教我编竹编,让我能在直播间展示工艺;是林学长帮我优化产品介绍文案。现在直播间里,越来越多人愿意了解非遗,有人说因为我的直播,开始喜欢竹编、喜欢漆器,那种成就感,是以前做网红时从来没有过的。”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竹编挂件,那是他第一次编成功的作品:“我现在不再执着于当顶流了,能做非遗的‘传声筒’,让更多人看到这些好手艺,我就很满足了。”
苏医生:以艺为疗,收获温暖
苏医生一直是团队里的“暖心担当”,他推了推眼镜,温柔地说道:“我以前在医院工作,每天面对的都是病人的焦虑和痛苦,时间久了,自己心里也很压抑。”
他当初加入团队,只是想尝试把医学和非遗结合,做简单的养生科普。可真正深入了解后,他才发现非遗的治愈力远超想象。“上次去养老院做竹编疗愈活动,有位老人因为子女不在身边,性格特别孤僻。可跟着大家编竹编时,他慢慢打开了话匣子,还主动教其他老人编织技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