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阳光透过专属空间的竹窗,在展厅的智能非遗展品上投下细碎光影。陈曦正和林砚舟核对新一代智能蜀绣饰品的设计稿,办公桌上的电话突然响起。来电的是国家级核心媒体《文化新观察》的编辑部,记者张敏语气恳切:“陈总您好,我们关注到你们的智能非遗产品引发了行业变革,想对你们做一期深度专访,聚焦非遗与科技融合的创新之路,不知你们是否愿意?”
国家级媒体的影响力不言而喻,这不仅是对团队过往成绩的认可,更是向全国观众讲述非遗故事的绝佳契机。陈曦挂断电话,立刻召集团队宣布了这个消息,众人瞬间振奋起来。一场关乎非遗传承声量的专访筹备,就此紧锣密鼓地展开。
专访筹备:打磨细节,讲好非遗故事
为了让专访既展现专业深度,又传递非遗温度,团队分工协作,从内容梳理到场景布置,每个细节都反复打磨,力求呈现最真实、鲜活的团队与非遗故事。
陈曦牵头梳理专访核心脉络。她和周教授一起,将团队的发展历程梳理成时间轴:从最初寻访传承人、小工坊起步,到遭遇仿冒危机,再到与智创科技合作研发智能新品,每个关键节点都标注了对应的故事与展品。周教授提议:“要突出‘人’的故事,传承人的坚守、团队的磨合,这些细节最能打动人心。”于是,他们特意挑选了赵村长改良竹编工艺、年轻传承人学习智能产品适配的案例,作为专访的重点内容。
林砚舟负责展厅与工坊的场景布置。他将不同阶段的产品按时间线陈列,从早期的传统竹编篮、漆器梳子,到获奖的竹编光影灯,再到如今的智能新品,形成清晰的创新对比。他还在展区设置了“匠心角落”,摆放着赵村长用过的竹编工具、林砚舟改了八次的纹样手稿,以及工程师嵌入芯片时的报废样品。“这些物件能直观体现我们的探索过程,比单纯的讲述更有说服力。”林砚舟一边调整展品位置,一边说道。
沈亦舟则承担了资料收集与氛围辅助的工作。他翻出团队过往的活动视频,剪辑了一段五分钟的短片,里面既有发布会的高光时刻,也有团建时的温馨瞬间,还有研发时的熬夜场景。他还特意联系苏星然,收集了她参与非遗公益时的素材,丰富故事维度。“媒体采访不仅要讲产品,更要让观众感受到我们团队的凝聚力。”沈亦舟说道。
赵村长和苏医生则负责准备实操环节。赵村长提前练习智能竹编光影灯的快速编织演示,确保在镜头前能流畅展示从竹丝处理到灯架成型的关键步骤;苏医生则整理了智能健康漆器按摩梳的实测数据,准备用直观的案例说明产品的养生功能。两人还反复演练问答话术,避免专业术语过于晦涩,确保观众能轻松理解。
专访当日:从容应答,尽显匠心与初心
专访当天,《文化新观察》的采访团队准时抵达。记者张敏经验丰富,她没有直奔主题,而是先跟着陈曦参观展厅,指尖划过一件件展品,耐心倾听背后的故事。当看到早期的竹编样品和如今的智能新品时,她感慨道:“从传统到智能,你们走过的路一定很不容易。”
正式专访设在布置一新的工坊里,背景是正在编织的传承人们,竹丝翻飞间,满是非遗的烟火气。摄像机开机后,陈曦率先谈起团队的初心:“最初做非遗,只是不想看到老手艺慢慢消失。但后来发现,光守住还不够,得让它走进年轻人的生活,才能真正活下去。”她讲述了第一次去大凉山,看到阿普的漆器工坊门可罗雀,年轻徒弟纷纷转行的场景,眼眶微微泛红。“那时候我就下定决心,要让传承人的手艺能赚钱,让非遗有市场,有未来。”
张敏将目光转向赵村长,问道:“赵师傅,您作为老传承人,一开始接受在竹编里加芯片这种新鲜事吗?”赵村长手里正摩挲着一根竹丝,笑着回答:“一开始真不接受,觉得编竹编就该靠手艺,加那些玩意儿是‘不务正业’。”他回忆起第一次看到智能竹编光影灯点亮的瞬间,灯光顺着竹纹流动,他当场就愣住了。“后来村里的年轻人说,这样的竹编他们愿意买、愿意学,我才明白,老手艺也得跟上时代。”说着,他现场演示编织灯架,纤细的竹丝在他手中灵活穿梭,不到十分钟,一个小巧的框架就成型了,摄像机立刻聚焦这双布满老茧却格外灵巧的手。
林砚舟则被问及纹样设计的创新思路。他拿出速写本,翻到海浪纹与苗族银饰纹结合的草图:“非遗纹样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会从生活里找灵感,再和现代审美结合。”他举例说明,智能竹编光影灯的波浪肌理纹,就是借鉴了庭院里竹子随风摆动的形态,再调整疏密,适配灯光投射效果。“创新不是颠覆传统,而是像给老纹样穿上新衣服,让它更符合当下人的审美。”
当话题转到团队协作时,沈亦舟打开了话匣子。他笑着讲述了和林砚舟因直播方案吵架,又一起熬夜优化产品介绍文案的经历:“我们一开始想法差异很大,但目标都是为了非遗。现在我做直播,会主动了解设计理念;林学长做设计,也会考虑传播效果。”他还播放了那段剪辑好的短片,画面里大家的笑与泪,让现场气氛格外温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