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磨过程中,大家经常为一句话争论不休。比如在回答“非遗创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时,沈亦舟觉得可以说“技术适配难”,林砚舟则认为“文化传递难”,两人各执一词。最后经过讨论,确定了“最大的困难是让非遗既保留文化根脉,又被年轻人接受。技术适配可以通过合作攻克,但让年轻人真正理解并热爱非遗文化,需要长期的科普和引导,这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方向”的回答,既全面又深刻。
为了让回答更自然,大家还进行了多轮模拟问答。一人扮演记者提问,其他人轮流回答,其他人负责挑问题,比如“这句话太书面化,口语化一点更好”“这个案例不够具体,再补充一个细节”。赵村长一开始面对“如何看待非遗的商业化”这个问题时,只会说“挺好的”,经过大家的指导,他能结合自己的经历说道:“以前编竹编只能换点零花钱,现在通过商业化,传承人们能赚到钱、有尊严,年轻人也愿意来学,手艺才能传下去。商业化不是对非遗的背叛,而是让非遗活下去的必经之路。”
细节场景还原:让故事有迹可循
专访不仅是“说”,还要“展示”。为了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非遗与科技的融合,林砚舟牵头负责场景布置和细节还原,每个展示区域都要紧扣核心故事,让实物成为故事的佐证。
在展厅的“危机与成长”区域,林砚舟摆放了早期的竹编样品、被仿冒的劣质产品,还有区块链溯源系统的演示设备。“记者采访时,我们可以现场演示扫码溯源,对比正品和仿冒品的差异,让故事更有说服力。”他还特意找出了当时团队熬夜研发溯源系统时的工作照,贴在旁边的展示板上,照片里大家布满血丝的眼睛、桌上的泡面盒,真实还原了当时的艰辛。
“跨界与共生”区域则成了工艺与科技的碰撞现场。林砚舟将赵村长编织灯架的工具、林砚舟的纹样设计手稿、智创科技的微型芯片、报废的适配样品,按时间顺序排列。“从竹丝到芯片,从手稿到成品,这个过程能直观展现我们的研发历程。”他还在旁边设置了一个小型演示台,赵村长可以现场演示编织灯架的关键步骤,工程师则同步展示芯片嵌入过程,让观众亲眼看到“竹丝与芯片共舞”的奇妙。
“温度与回响”区域则充满了生活气息。林砚舟收集了消费者的反馈卡片、非遗疗愈活动的照片、年轻人返乡学竹编的工作场景,还有海外华人购买产品后的留言截图。“这些细节能让观众感受到,我们的产品不仅有科技感,还有人情味。”他还特意摆放了那个自闭症儿童编织的竹编小挂件,挂件虽然粗糙,却充满了生命力,是非遗疗愈价值的最好证明。
场景布置好后,大家一起参观把关。沈亦舟觉得“跨界与共生”区域的演示台不够显眼,建议移动到展厅中央;苏医生提议在“温度与回响”区域增加养生茶体验,让记者能感受到非遗的多元魅力。经过集体调整,每个场景都变得更加饱满、有层次。
突发问题预案:从容应对各种挑战
除了准备常规问题,团队还特意梳理了可能出现的突发问题和负面提问,提前制定应对方案,确保在专访中从容不迫。
大家模拟了多种突发场景:记者突然追问智能产品的售后问题、质疑团队的创新是否偏离非遗本质、甚至提到行业内对团队的负面评价。针对这些问题,大家逐一讨论应对思路,确保回答既不回避问题,又能传递积极的态度。
比如面对“智能产品售后是否能保障”的提问,苏医生提前整理了售后数据:“目前我们的智能产品售后满意度达98%,开通了专属客服通道,工程师团队能在24小时内响应问题。针对语音控制失灵等常见问题,我们还推出了在线升级服务,用户可以通过APP快速解决。”他还准备了几个具体的售后案例,比如有位老人不会操作APP,客服人员视频指导了半小时,直到老人学会使用,这个案例能体现团队的贴心服务。
面对“创新是否偏离非遗本质”的质疑,周教授牵头准备了回答:“非遗的本质是传承文化,而不是固守形式。我们的每一款产品,都保留了核心传统工艺,比如竹编的编织技法、漆器的绘制工艺,这些都是非遗的根。创新只是让非遗以更适应现代生活的方式存在,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非遗,这正是对非遗本质的坚守。”
为了应对可能的突发提问,大家还进行了多轮“压力测试”。沈亦舟扮演“犀利记者”,提出各种刁钻问题,其他人随机应变回答,然后集体点评,指出回答中的不足。比如有一次,沈亦舟提问:“有网友说你们的产品价格偏高,是在利用非遗情怀赚钱,你怎么看?”陈曦最初的回答比较生硬,经过大家的指导,她调整为:“我们的产品价格包含了传承人的手工成本、科技研发成本和环保材料成本。比如一款智能竹编灯,赵师傅需要花费3小时才能完成灯架编织,加上智能芯片和研发投入,定价199元其实很亲民。我们也推出了不同价位的产品,就是为了让更多人能消费得起。而且我们的部分利润会用于非遗传承培训,帮助更多传承人改善生活,这不是情怀消费,是对非遗价值的认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