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的热情反馈像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专属空间的每一个角落。陈曦忙着回应粉丝、落实公益计划,却没发现身边的“忠犬联盟”正在悄悄酝酿一个惊喜。看着陈曦为非遗事业日夜操劳,从最初的孤军奋战到如今的万众瞩目,五人心里满是心疼与骄傲。他们秘密商议:“给陈曦做一本专属纪念册,把这段时光的感动与荣光都藏进去,给她一个大大的惊喜。”
秘密筹备:分工协作,收集时光碎片
为了不让陈曦察觉,五人借着工作的名义,悄悄分工,开始了纪念册的筹备工作。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特长,从素材收集、内容整理到设计排版,每一个环节都精心打磨,只为呈现最完整、最动人的时光记忆。
沈亦舟主动揽下了素材收集的核心任务。他翻遍了自己的硬盘,从团队初创时的模糊合影,到团建时的欢乐瞬间,从发布会的高光时刻,到专访播出后的粉丝反馈,筛选出了上千张珍贵照片。他还偷偷翻找陈曦的朋友圈、工作群聊天记录,提取了那些藏着初心与坚持的文字片段,比如陈曦在仿冒危机时发的“只要守住匠心,就不怕困难”,在首次获奖时写的“这份荣誉属于每一位传承人”。
赵村长则负责收集“匠心印记”。他找出了陈曦第一次来村里时,一起编织的竹编小篮(虽然略显粗糙,却被他珍藏至今);翻出了陈曦跟着他学习竹丝处理时,被竹丝扎破手指留下的血痕照片(当时他偷偷拍下,想提醒她注意安全);还特意请村里的年轻传承人,用竹丝编织了一个微型的“曦·承非遗”Logo,作为纪念册的开篇装饰。“这些都是小陈用心做非遗的证明,得好好收进册子里。”赵村长小心翼翼地将这些物件用棉纸包好,生怕损坏。
林砚舟承担了纪念册的设计与排版工作。他以非遗纹样为核心元素,封面采用漆器工艺的朱红色打底,烫金勾勒出晕染云纹与竹编肌理的组合纹样,既大气又不失温度。内页则按时间线分为“初心启程”“风雨同舟”“创新突破”“荣光绽放”四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搭配对应的非遗纹样分隔页——“初心启程”用简约竹纹,“风雨同舟”用坚韧的苗族银饰纹,“创新突破”用灵动的海浪纹,“荣光绽放”用华丽的蜀绣纹。他还在每页预留了足够的空白,让大家写下想对陈曦说的话。
苏医生则负责收集“温暖回响”。他整理了粉丝来信中最感人的片段,比如留守儿童的感谢信、职场女性的励志分享;摘录了媒体报道中对陈曦的评价,比如“非遗创新的领路人”“坚守初心的励志标杆”;还收集了团队成员在不同阶段对陈曦的评价,从最初“这个姑娘有点固执”到如今“有她在,我们就有方向”。他还特意挑选了一些粉丝寄来的手作礼物照片,让纪念册充满温暖与共鸣。
周教授则担任“时光叙述者”,为每个章节撰写引言。他用温润而有力量的文字,串联起团队的发展历程,既回顾了遇到的困难与挑战,也歌颂了大家的坚守与成长。引言中,他写道:“从一间小工坊到千万人熟知的品牌,从孤军奋战到并肩同行,你用热爱与坚持,让非遗的光芒照亮了更多人的生活。”
真情寄语:纸短情长,诉说心里话
设计排版基本成型后,五人围坐在工坊里,借着微弱的灯光,写下了想对陈曦说的真情寄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句句饱含着深厚的情谊。
赵村长的字迹略显笨拙,却格外真诚:“小陈,还记得你第一次来村里,说要把竹编做成大事业,我当时还不信。现在看着村里的年轻人都回来学竹编,看着竹编能和高科技结合,我打心底里佩服你。以后我会一直陪着你,把竹编手艺传下去,不辜负你的付出。”
林砚舟的寄语带着他特有的严谨与温柔:“认识你之前,我以为设计只是冰冷的线条与色彩;认识你之后,才明白设计可以承载文化与温度。谢谢你包容我的较真,陪我一起打磨每一个纹样,一起在创新的道路上不妥协。未来,我会继续做你最靠谱的设计后盾。”
沈亦舟的文字活泼又感性:“陈曦姐!从第一次跟着你做非遗公益,到现在看着直播间千万人支持我们,我真的成长了太多。谢谢你在我迷茫时给我方向,在我冲动时拉我一把,在我取得一点成绩时为我喝彩。以后我会继续做你的‘传声筒’,让更多人知道非遗的美,知道你的好!”
苏医生的寄语温暖而治愈:“你总说要照顾好大家,却常常忘了照顾自己。看着你为了非遗熬夜、为了传承奔波,我既心疼又敬佩。希望这本纪念册能让你感受到,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永远是你最坚实的后盾。以后也要多注意身体,健康才是继续前行的资本。”
周教授的寄语则充满期许与鼓励:“小陈,你让我看到了年轻人的担当与力量。你用创新的方式,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这份成就来之不易。未来的路还很长,可能会有更多挑战,但请相信,只要坚守初心、团结一心,就没有迈不过的坎。我会一直陪着你们,见证更多荣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