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的会议室里,年度规划草案已初具雏形,但陈曦看着白板上密密麻麻的事业目标,忽然停下笔:“我们的规划里,少了最重要的部分——不仅要让事业向上,还要让公益有温度,让身边人的感情有归属。下一年度,我们要做‘立体目标’,事业、公益、感情三者兼顾,一个都不能少。”
这番话让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随即爆发出更热烈的讨论。大家意识到,真正的成功不止是事业的辉煌,更是带着爱与温度的共同成长。一场关于“立体目标”的打磨,让下一年度的蓝图变得更加丰满、温暖。
事业目标:稳扎稳打,突破创新
事业依旧是核心支柱,但在原有规划基础上,团队进一步细化了“稳增长、拓边界、提质量”的核心思路,让目标更具可行性与可持续性。
核心业务深耕
产品研发方面,在新增智能非遗服饰、亲子互动两大系列的基础上,明确了“季度迭代”机制。林砚舟牵头,每季度推出3-4款新品,优先聚焦高需求场景——第一季度上线适配冬季的智能温控蜀绣围巾,第二季度推出亲子竹编互动积木,第三季度研发办公室非遗养生小物,第四季度打造节日限定礼盒。同时,现有产品的科技升级将分阶段推进,上半年完成智能竹编光影灯、漆器按摩梳的功能优化,下半年升级互动漆器托盘与溯源系统。
市场拓展方面,沈亦舟调整了线下布局节奏:上半年重点在15座二线城市开设体验店,下半年进军10座三线城市,每座体验店配备1名非遗传承人、1名科技讲解员,确保体验质量。线上渠道新增“会员等级体系”,根据消费金额与互动频率划分等级,提供专属定制、优先购、非遗手作课程等权益,提升用户忠诚度。海外市场则采取“先试点后铺开”策略,第一季度入驻东南亚跨境电商平台,第二季度参加欧洲华人文创展,根据反馈调整产品与营销方案。
量化目标进一步明确:年销售额突破8亿元,其中新品贡献30%销售额;线下体验店累计达35家,线上会员数突破500万;海外市场销售额占比从15%上调至20%,产品质量合格率保持100%。
产业生态构建
团队计划打造“非遗科技产业联盟”,整合上下游资源——上游对接非遗工坊与材料供应商,建立标准化采购体系;中游联合智创科技等企业,共建研发实验室;下游联动文旅、教育、养老机构,拓展应用场景。周教授牵头,下一年度吸纳20家核心合作伙伴,发布《非遗科技融合行业标准2.0》,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同时,“非遗科技孵化计划”升级,上半年扩建孵化基地,下半年举办首届“非遗科技创新大赛”,面向全国征集创新项目,评选10个优质项目给予资金、技术、渠道支持,壮大非遗创新队伍。
公益目标:深耕细作,传递温度
公益不再是附加项,而是融入品牌基因的核心目标。下一年度,公益计划聚焦“精准帮扶、长效赋能”,让每一份投入都能产生实实在在的价值。
非遗扶贫与传承
“非遗扶贫工坊”计划升级,苏医生负责筛选5个非遗资源丰富但经济薄弱的地区,建立标准化工坊,提供设备、技术培训与订单支持。每个工坊至少培训50名当地村民,优先吸纳留守妇女与老人,确保每人月收入不低于3000元。同时,开设“线上传承课堂”,由赵村长、阿普等资深传承人授课,全年不少于100节课程,免费向全国非遗爱好者开放,目标培训1万名初级传承人。
针对年轻传承人,推出“星火计划”,选拔20名有潜力的年轻艺人,提供为期6个月的带薪培训,内容涵盖非遗技艺进阶、现代设计、市场运营等,帮助他们成长为“非遗创新带头人”。
非遗疗愈与科普
非遗疗愈项目将扩大覆盖范围,上半年走进30家养老院、10家特殊教育学校,下半年新增20家社区服务中心,为老人、特殊儿童、职场压力人群提供竹编、漆器绘制等疗愈课程,全年受益人数突破15万人次。苏医生牵头编写《非遗疗愈指导手册》,将实践经验系统化,免费发放给相关机构。
科普方面,除了线上短视频与直播间,新增“非遗科技巡展”,全年走进50所中小学、20座城市的核心商圈,通过互动体验、工艺演示、科技实验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的文化内涵与创新价值。同时,联合出版社推出《非遗与科技》儿童绘本,目标发行量突破10万册,让传统文化从小扎根。
量化目标:公益投入不低于年利润的15%;非遗扶贫工坊带动500人稳定就业;线上传承课堂累计播放量突破5000万次;科普巡展覆盖人数不少于80万人次。
感情目标:双向奔赴,温暖同行
感情目标分为“团队内部情谊”与“个人情感关怀”,既要让团队像家人一样紧密,也要关注每个人的个人幸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