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回溯的温暖余韵尚未散去,专属空间的庭院里,春雪已悄悄消融,竹枝抽出嫩绿的新芽,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生机。陈曦六人与核心传承人们围坐在一起,面前的长桌上,摆放着第四卷旅程的核心成果——从智能非遗新品到公益项目纪实册,从海外合作签约书到沉甸甸的荣誉奖杯,每一件都镌刻着奋斗的痕迹,闪耀着幸福的光芒。
这是第四卷的正式收尾仪式,没有繁杂的流程,只有真诚的分享与对未来的期许。陈曦站在众人中央,手中捧着那本记录了所有回忆的专属纪念册,脸上洋溢着从容而温暖的笑容:“第四卷‘非遗新生·同心致远’的旅程,今天正式画上圆满的句号。这一路,我们从非遗与科技的跨界尝试,到事业、公益、感情的全面丰收,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每一份收获都离不开彼此的陪伴与坚守。”
传承人的心声:从守艺到创富,遇见新生
收尾仪式上,核心传承人们率先分享了自己的蜕变与收获。阿普穿着崭新的民族服饰,手里捧着智能漆器样品,激动地说:“以前我守着祖辈传下来的漆器手艺,只能勉强糊口,年轻人都不愿学。跟着‘曦·承非遗’,我的漆器不仅融入了智能科技,还卖到了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现在我不仅盖了新房,还收了8个年轻徒弟,漆器手艺终于有了传承的希望!”
蜀绣传承人李姐展示了自己参与设计的智能温控蜀绣围巾,眼中满是自豪:“我做了一辈子蜀绣,从来没想过蜀绣能和科技结合。现在这款围巾成了爆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蜀绣。更重要的是,我们传承人有了尊严,靠手艺就能过上好日子,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来自贵州非遗扶贫工坊的王大姐,特意带着孩子赶来。她握着陈曦的手,热泪盈眶:“谢谢你们给了我们一个在家门口赚钱的机会。现在我每个月能赚3500多块,还能陪着孩子上学,孩子再也不用做留守儿童了。我已经成了工坊的技术骨干,还能带其他姐妹一起赚钱,这份幸福,是你们给的!”
年轻传承人小杨,是“星火计划”培养的优秀代表。他分享了自己的创业经历:“以前我觉得非遗是老古董,跟着赵师傅和陈总学习后,才发现非遗有无限可能。现在我推出了自己的原创竹编智能产品,月销售额突破10万,我要让更多年轻人知道,做非遗也能有出息!”
传承人们的心声,朴实而真挚,却道出了第四卷旅程最核心的价值——让非遗手艺活起来,让传承人富起来,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赵村长看着徒弟们的成长,眼眶微微发红:“看到你们现在的样子,我比谁都开心。这就是我们坚守的意义,不仅要自己做好,还要带着更多人一起做好。”
团队的收获:不止成长,更是幸福
传承人们分享完毕,“忠犬联盟”六个人也逐一回顾了第四卷的收获与感悟。
林砚舟拿起自己设计的智能非遗服饰样品,感慨道:“第四卷对我来说,是从‘设计师’到‘文化传承者’的蜕变。以前我只关注设计的美观与实用,现在我更懂得在设计中融入文化内涵与温度。看着自己的设计能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热爱非遗,这份成就感,是任何荣誉都无法替代的。”
沈亦舟翻看着手机里千万粉丝的留言,笑着说:“我从一个追求流量的网红,变成了非遗文化的‘传声筒’。这一年,我见证了非遗从‘小众热爱’变成‘全民追捧’,见证了我们的直播间从几百人到上千万人。更重要的是,我收获了真挚的情谊,找到了人生的方向,这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苏医生拿出《非遗疗愈指导手册》,温柔地说:“我原本是想通过非遗帮助别人,却没想到自己也被深深治愈。看着老人们在编织竹编时露出的笑容,看着特殊儿童慢慢打开心扉,我明白了非遗不仅是手艺,更是有温度、有力量的。这一年,我也收获了团队的温暖,明白了‘彼此守护’的意义。”
周教授捋了捋胡须,语重心长地说:“作为一名退休老人,能参与到这样一场有意义的旅程中,是我的幸运。我见证了一群年轻人的成长与担当,见证了非遗文化的蓬勃发展,也感受到了团队的温暖与力量。第四卷的收获,是岁月给予我最珍贵的礼物。”
赵村长握着手中的竹编平安扣,质朴的话语中满是真诚:“我这一辈子,就会编竹编。第四卷让我的竹编手艺有了新价值,让我从一个普通的手艺人,变成了能带动乡亲们致富的带头人。更重要的是,我收获了你们这群‘孩子’,你们就像我的家人一样,陪着我、支持我,这份情谊,我会记一辈子。”
最后,陈曦看着身边的伙伴们与传承人们,眼中满是感动与坚定:“第四卷的收获,对我来说,不止是事业的成功、荣誉的加身,更是‘家’的圆满。我们不仅打造了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更构建了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大家庭——有并肩作战的伙伴,有信任支持的传承人,有热情追随的粉丝。这份幸福,是最珍贵的收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