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暖阳穿透云层,洒在蜿蜒的山路上。陈曦团队的车辆行驶在云贵高原的沟壑之间,车轮碾过碎石路的声响,与山间的鸟鸣交织在一起。这趟公益走访,没有预设的流程,没有刻意的安排,只为用脚步丈量帮扶的实效,亲眼见证那些因非遗而改变的人生与村庄。
从贵州黔东南的竹编工坊到云南大理的漆艺村落,从特殊教育学校的课堂到返乡青年的创业小院,每一处走访地都涌动着生机与希望,每一个帮扶对象的改变,都让团队更加坚定了“公益+非遗”的前行之路。
竹编工坊:从“空心村”到“创业村”
车子驶入贵州黔东南的坪寨村时,曾经冷清的村口如今热闹非凡。以前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村里只剩老人和孩子,被称为“空心村”;而现在,村口的文化墙上画满了竹编纹样,路边的小超市、快递站生意红火,穿着统一工装的村民正说说笑笑地走向村中央的非遗扶贫工坊。
“陈总,你们可算来了!”工坊负责人王大姐快步迎上来,她穿着绣着竹纹的工作服,脸上带着自信的笑容。与一年前那个眼神黯淡、说话拘谨的留守妈妈相比,如今的她身姿挺拔、谈吐干练,完全变了一个人。
走进工坊,眼前的景象让人惊喜。1000多平米的厂房里,整齐排列着40多个工作台,38名村民正在忙碌——有的熟练地编织竹编灯架,有的给成品安装智能模块,有的进行质量检测。车间里安装了通风系统和中央空调,墙上贴着“竹编工艺标准”“智能模块安装指南”,完全摆脱了以往手工作坊的简陋模样。
“现在我们工坊实现了半自动化生产,竹丝切割、打磨都有专用设备,效率提高了3倍,产品合格率也从原来的75%提升到98%。”王大姐骄傲地介绍,“去年全年销售额突破800万,给村民分红120万,人均月收入最高能到6000块!”
说话间,一位年轻小伙端着刚完成的智能竹编灯架走过来,笑着打招呼:“陈姐,还记得我吗?去年你们来的时候,我刚从外地打工回来,啥也不会,现在我已经是技术骨干了,还带了3个徒弟!”他叫张强,以前在外地工地打工,一年到头攒不下多少钱,还照顾不了家里。自从加入工坊,不仅收入稳定,还能陪着父母和孩子。
赵村长走到工作台前,拿起一个灯架仔细查看:“这竹编手艺越来越精湛了,经纬密度均匀,接口处理得也到位。”张强不好意思地说:“都是赵师傅您教得好,您上次视频指导的‘错经编织法’,我们用上了,产品质感提升了不少!”
沈亦舟的直播镜头一直没停,他带着网友“云参观”工坊:“家人们看!这就是非遗扶贫的力量,不仅让老手艺活了起来,还让‘空心村’变成了‘创业村’,让外出打工的人都能回家团圆!”直播间里,网友们纷纷留言:“太感动了,这才是有温度的公益!”“已经下单了两个智能竹编灯,支持村民们的手艺!”
走访中,团队还发现了一个意外之喜——村里的小学开设了“竹编兴趣班”,由工坊的年轻传承人轮流授课。“现在村里的孩子都以会竹编为荣,不仅能学到传统手艺,还能了解智能科技,说不定以后能出更多非遗创新人才!”村支书笑着说。
离开坪寨村时,村民们排着队送别,手里捧着自家种的水果、晒干的竹荪。看着村里热闹的景象、村民们幸福的笑容,陈曦感慨道:“我们做的不仅是公益,更是在守护一个个家庭,唤醒一个个村庄的生命力。”
特殊教育学校:从“沉默角落”到“自信舞台”
驱车来到云南大理的特殊教育学校时,下课铃声正好响起。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出教室,看到团队成员,立刻兴奋地围了上来,叽叽喳喳地打招呼,完全没有了去年初见时的胆怯与疏离。
“陈姐姐!赵爷爷!”一个小女孩手里拿着一个竹编小蝴蝶,快步跑到陈曦面前,“这是我编的,送给你!”她叫小敏,患有轻度自闭症,去年团队来访时,她一直躲在教室角落,不愿与人交流。而现在,她不仅能主动与人说话,还能自信地展示自己的作品。
校长带着团队走进非遗疗愈教室,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手工作品——竹编的小动物、漆器绘制的风景画、智能竹编光影灯的简易模型,每一件都充满了童真与创意。“自从开展非遗疗愈课程后,孩子们的变化太大了!”校长感慨道,“以前有自残行为的孩子,现在能专注地编织竹编;以前不愿说话的孩子,现在能和同学合作完成作品;以前动手能力差的孩子,现在能独立制作复杂的手工艺品。”
在教室里,孩子们正在准备一场“非遗成果展”。小敏和另外两个孩子合作,用竹编和漆器材料制作了一个小型智能光影装置,当灯光亮起时,竹编的蝴蝶影子投射在墙上,栩栩如生。“这是我们为学校艺术节准备的作品,我们想告诉大家,我们也能做出厉害的东西!”小敏仰着小脸,骄傲地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