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医生蹲下身,和小敏交流:“小敏,编织的时候开心吗?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小敏点点头:“开心!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和同学会帮我,我现在能编10种小动物了!”苏医生看着她自信的眼神,心里满是欣慰:“非遗不仅能锻炼动手能力,还能治愈心灵,这就是我们坚持做非遗疗愈的意义。”
林砚舟看着孩子们的作品,灵感迸发:“我们可以为孩子们设计一套专属的非遗手作材料包,简化操作难度,增加互动功能,让他们能创作更多精彩的作品。”他当场拿出速写本,画下了初步的设计思路——一款带有磁吸功能的竹编积木,能拼出各种造型,还能搭配简易灯光模块。
赵村长则手把手地教孩子们编织新的花样:“我们来编个小灯笼,等艺术节的时候挂起来,肯定很漂亮。”孩子们围在他身边,认真地学习,小手虽然有些笨拙,却格外专注。沈亦舟用镜头记录下这温暖的瞬间,直播间里满是感动的留言:“孩子们太可爱了,为他们点赞!”“非遗疗愈太有力量了,希望能推广到更多学校!”
临走时,孩子们为团队表演了一首合唱歌曲,歌词是他们自己改编的,讲述了非遗手作带给他们的快乐。歌声虽然不算完美,却充满了童真与希望,让在场的每个人都热泪盈眶。“我们会一直支持你们,下次来给你们带新的手作材料,还会把你们的作品放到线上平台售卖,让更多人看到你们的才华!”陈曦摸着小敏的头,温柔地说。
漆艺村落:从“手艺失传”到“青年返乡”
最后一站,团队来到云南大理的漆艺村落——青溪村。这里曾是着名的漆艺之乡,可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老艺人相继离世,漆艺手艺濒临失传。而现在,走进村里,随处可见漆艺工坊的招牌,年轻传承人的身影穿梭在街巷之间,古老的村落重新焕发了生机。
“小陈,你们来了!”70多岁的李阿公拄着拐杖,在门口迎接团队。他是村里仅存的几位老漆艺传承人之一,去年团队来访时,他还在为手艺无人传承而发愁。而现在,他的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多亏了你们的帮助,现在村里有15个年轻人跟着我学漆艺,我的漆艺终于有救了!”
走进李阿公的工坊,几位年轻传承人正在忙碌。他们中有刚大学毕业的设计专业学生,有返乡创业的打工青年,还有嫁过来的外地媳妇。“我们不仅学传统漆艺,还跟着林老师学现代设计,跟着工程师学智能模块安装,现在我们的产品可受欢迎了!”一位年轻传承人介绍道,她手里拿着一个漆器香薰灯,灯罩是传统漆艺绘制的梅兰竹菊纹样,底部嵌入了智能温控模块,能自动调节香薰挥发速度。
李阿公带着团队参观他的“漆艺博物馆”,里面陈列着他收藏的老漆器、漆艺工具,还有年轻传承人的创新作品。“这是我父亲传下来的漆艺托盘,这是小林设计的智能漆器首饰盒,这是小杨做的漆艺文创手机壳。”李阿公一一介绍,眼里满是骄傲,“以前我总担心漆艺会在我手里失传,现在看到年轻人这么有干劲,我放心了!”
林砚舟和年轻传承人们交流设计思路:“我们可以把漆艺与不同国家的文化元素结合,比如欧洲的哥特式纹样、日本的浮世绘风格,为第五卷的全球布局做准备。”年轻传承人们听得格外认真,纷纷拿出笔记本记录:“林老师,我们早就想做国际化的设计了,就是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有您的指导太好了!”
赵村长和李阿公坐在院子里,聊着手艺传承:“阿公,您现在身体还好吗?教徒弟会不会太累?”李阿公笑着说:“不累,看到孩子们这么用心学,我越教越有精神。现在村里还成立了漆艺合作社,统一采购原材料、对接订单,我们只管做好手艺就行!”
沈亦舟在直播间展示了年轻传承人的创新作品,详细介绍了青溪村的漆艺复兴故事:“家人们,这就是传统手艺的新生!从濒临失传到青年返乡,从单一产品到智能创新,青溪村的改变离不开老传承人的坚守,也离不开年轻一代的创新。”直播间里订单不断,不少网友表示要收藏年轻传承人的漆艺作品。
离开青溪村时,李阿公送给团队每人一个亲手制作的漆艺书签,上面刻着“匠心传承”四个字。“谢谢你们帮我保住了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帮村里的年轻人找到了出路。”李阿公握着陈曦的手,真诚地说道。陈曦点点头:“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以后我们会继续支持你们,让青溪村的漆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走访总结:初心如炬,照亮前行之路
踏上返程的路,夜幕已经降临。团队成员们围坐在车上,翻看着走访时的照片和视频,分享着心中的感动与感悟。
“这次走访让我真切地看到,我们的公益项目不是走过场,而是真的能改变很多人的生活。”苏医生感慨道,“坪寨村的团圆、特殊教育学校孩子们的自信、青溪村的手艺传承,这些都是最珍贵的成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