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专属空间,竹影婆娑,漆器展台与智能非遗产品相映成趣。《指尖的光芒》开机仪式没有铺张排场,却因“全员到场”的诚意显得格外厚重——“忠犬联盟”六人全程坐镇,江澈、苏晚等顶流演员悉数到场,王大姐、小敏、李阿公等帮扶对象代表专程赶来,甚至有数百名粉丝自发聚集在庭院外,举着“支持非遗公益电影”的灯牌,为拍摄启动送上祝福。
开机仪式:简约而厚重,初心映光芒
开机仪式在清晨九点准时举行,庭院中央搭建了简单的仪式台,背景板是林砚舟设计的电影Logo——竹丝勾勒的“指尖”托着漆艺绘制的“光芒”,下方写着“以真实为基,以温暖为翼”。仪式台两侧,摆放着扶贫工坊的竹编成品、特殊教育学校孩子的手作、青溪村的漆器作品,每一件都带着生活的温度与故事的印记。
导演李伟首先发言,语气庄重而真诚:“今天,我们不是启动一部普通的电影,而是开启一场关于真实、温暖与坚守的传播之旅。感谢‘忠犬联盟’的无私分享,感谢帮扶对象的信任与支持,感谢演员们的零片酬加盟。拍摄期间,我们将坚守‘真实第一’的原则,不煽情、不虚构,用镜头还原每一个动人瞬间。”
制片人张薇公布了电影的公益承诺:“本片所有票房收益、版权收入,扣除必要制作成本后,将全部注入‘非遗帮扶基金’,用于新增扶贫工坊、升级非遗疗愈课程、培养年轻传承人。我们会定期公示资金使用情况,接受全社会监督,让每一份支持都能落到实处。”
话音刚落,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陈曦作为原型代表上台,手里捧着小敏编织的竹编蝴蝶:“这部电影的主角,不是明星,不是我们,而是每一个坚守非遗的匠人、每一个被非遗改变的普通人。感谢剧组让这些平凡的故事有机会登上大银幕,也希望通过电影,让更多人明白:非遗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老古董,而是能点亮生活、照亮希望的珍贵财富。”
随后,江澈、苏晚等演员与王大姐、小敏、李阿公等原型人物一一握手拥抱。江澈握着陈曦的手说:“请放心,我们一定会用最真诚的表演,还原你们的故事与初心。”苏晚则紧紧抱着王大姐:“你的坚韧与善良,是我塑造角色的全部底气。”
最动人的环节,是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为演员和嘉宾戴上自己编织的竹编平安扣。小敏踮起脚尖,把一个粉色的平安扣戴在温然(饰演苏恒)脖子上:“姐姐,祝你拍戏顺利,像苏医生一样温暖。”孩子们稚嫩的声音与真诚的笑容,让现场不少人热泪盈眶。
随着周教授与季鸿(饰演周教授)共同揭开摄像机上的红绸,全场齐声喊出“开机大吉”,摄像机正式转动,《指尖的光芒》拍摄工作全面启动。
片场支持:“忠犬联盟”全程护航
开机仪式结束后,剧组立刻投入到第一场戏的拍摄——“苏清(陈曦原型)首次来到坪寨村,说服村民创办非遗扶贫工坊”。为了确保拍摄顺利,“忠犬联盟”六人各展所长,全程在片场提供支持。
赵村长担任“工艺指导”,现场教苏晚和饰演村民的演员们基础竹编技法:“编竹篮要先立好经丝,再逐根穿插纬丝,力道要均匀,不然编出来会歪歪扭扭。”他手把手地指导演员们握竹丝、穿经纬,纠正不标准的动作,确保镜头里的工艺细节真实可信。遇到演员们有疑问,他总是耐心解答:“这竹编就像过日子,要一步一步来,急不得。”
林砚舟负责“道具把关”,仔细检查每一件拍摄用的竹编道具:“这个灯架的纹样比例不对,不符合当时的设计原型,得换一个。”他从工坊里挑选出符合剧情时间线的道具,确保每一件产品的设计、工艺都与真实历程一致。拍摄间隙,他还向江澈讲解智能竹编灯的研发思路:“当时我们既要保留传统竹编的美感,又要让智能模块适配,改了八次设计稿才最终确定。”
沈亦舟化身“现场协调官”,既要对接剧组与村民,确保拍摄场地、群众演员等需求得到满足,又要兼顾场外粉丝的秩序维护。“大家安静一点,不要影响拍摄,稍后会安排演员与大家简单互动。”他拿着扩音器,耐心地引导粉丝,还不忘用手机记录片场瞬间,发布到社交平台:“开机第一天,真实的故事正在被还原,一起期待《指尖的光芒》!”
苏医生则成了“现场健康顾问”,不仅为演员和剧组工作人员准备了防晒用品、急救药品,还特意关注小演员们的状态。拍摄间隙,他带着孩子们做简单的拉伸运动:“长时间坐着拍摄对身体不好,活动一下才能保持好状态。”看到小敏有些紧张,他温柔地鼓励:“不用怕,就像平时在学校编竹编一样,自然一点就好。”
周教授作为“文化顾问”,在片场随时解答剧组关于非遗文化、乡村发展的疑问。拍摄“村民质疑非遗项目”的戏份时,他向导演建议:“当时村民们的顾虑是真实的,他们怕学不会手艺,怕产品卖不出去,台词要贴合这种朴素的担忧,不能太书面化。”他还向演员们讲解非遗纹样的文化寓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角色的文化背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