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亦舟点点头:“是啊!上次直播的时候,有网友说我们的竹编手包纹样像某奢侈品牌的经典款,其实我们用的是古籍里的‘回纹’,比他们的历史还悠久呢!”他得意地说道,“以后我直播的时候,就把今天学到的纹样知识讲给网友听,让他们知道我们的产品有多有内涵!”
苏医生说道:“我觉得你不仅是设计师,更像是传统文化的‘翻译官’,把晦涩的传统纹样翻译成了现代人能理解、能喜欢的设计语言。”
林砚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只是做了自己喜欢的事。其实传统纹样里藏着古人的审美智慧和生活哲学,只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就能让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赵村长说道:“林老师,你为我们的非遗手作设计了这么多好产品,让我们的手作能卖个好价钱,我们全村人都很感谢你。以后你要是需要什么资料、什么帮助,尽管开口,我们一定全力支持你!”
“谢谢大家的认可。”林砚舟心里暖暖的,“其实我也要感谢你们,如果不是来到这里,接触到这么多鲜活的非遗工艺和淳朴的村民,我也设计不出这么多有温度的产品。乡村给了我很多灵感,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能成为设计的元素。”
午餐在轻松愉快的畅谈中结束,大家聊得最多的,还是如何把上午学到的古籍纹样运用到未来的产品设计中。沈亦舟提议设计一系列“古籍纹样复刻”系列产品,陈曦建议在包装上印上纹样的历史故事,周教授则提醒大家要注意知识产权保护,大家各抒己见,气氛十分热烈。
下午授课:专属美学课开讲
下午,大家回到村里的文化礼堂,这里已经被布置成了简易的课堂。几张长桌拼在一起,上面放着笔记本和笔,前方的黑板上写着“传统纹样美学课”几个大字,旁边还贴着林砚舟上午临摹的几张纹样草图。
“林教授,学生们都到齐了,就等你开讲啦!”沈亦舟搬来一把椅子放在黑板前,笑着说道。
林砚舟走上讲台,看着台下坐着的“学生们”,深吸一口气,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传统纹样里的美学密码,希望能让大家对传统美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他首先从“纹样的起源”讲起:“传统纹样的诞生,和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竹编里的‘米字纹’,最初是为了让竹编更牢固,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寓意‘五谷丰登’的吉祥纹样;羌绣里的‘羊角花’,源于羌族对羊的崇拜,象征着生命与繁衍。”他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纹样示意图,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接着,他又讲解了传统纹样的“构成美学”:“传统纹样讲究对称、均衡、节奏和韵律,比如‘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纹样,通过重复、叠加,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这些美学原则,在现代设计中依然适用。”他拿出自己设计的竹编手包,“大家看这个手包上的纹样,就是借鉴了‘二方连续’的构成方式,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
然后,林砚舟又分享了“纹样的色彩美学”:“传统纹样的色彩搭配很有讲究,比如漆艺的‘红黑配’、羌绣的‘红蓝配’,都遵循着‘对比鲜明、和谐统一’的原则。这些经典配色,我们可以直接运用到产品设计中,也可以根据现代审美进行调整。”
在互动环节,大家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陈曦问道:“林教授,如何把握传统纹样的‘创新度’,既不脱离传统,又不显得陈旧?”林砚舟解答道:“关键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取传统纹样的核心元素,比如线条、造型、寓意,再用现代的设计语言进行重构,结合现代生活场景的需求,让传统纹样‘活’在当下。”
赵村长问道:“林老师,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也想学习设计,你能不能给他们一些建议?”林砚舟点点头:“首先要多了解传统文化,多观察生活,灵感往往来源于生活中的细节;其次要多练习,从临摹传统纹样开始,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最后要敢于尝试,不要害怕失败,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成长。”
沈亦舟则问道:“林教授,能不能教我们一个简单的纹样设计方法,以后我直播的时候可以教给网友?”林砚舟笑着说:“当然可以!我们可以用‘几何拼接’的方法,把圆形、方形、三角形这些简单的几何图形,结合传统纹样的寓意,组合成新的纹样。”他在黑板上现场演示,用几个简单的几何图形设计出了一个寓意“吉祥如意”的纹样,大家都纷纷点赞。
整个授课过程中,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大家听得认真、记得仔细,时不时发出阵阵赞叹。林砚舟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眼神里充满了自信与光芒。以前他总是在工作室里默默创作,很少有机会这样系统地分享自己的知识和见解,今天,看着大家专注的眼神、认真的笔记,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