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技术创新,不仅解决了传统非遗产业和乡村经济发展中的痛点问题,还提升了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为项目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不断引入和创新技术,才能让绿色产业走得更稳、更远。”周教授说道。
民生导向:带动就业,惠及乡村百姓
“绿韵非遗”项目始终坚持民生导向,将带动村民就业增收、改善乡村生活作为重要目标。通过“联盟+工坊+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项目为村里的闲置劳动力、留守妇女、返乡青年、老年人等不同群体提供了多元化的就业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稳定增收。
目前,项目已吸纳150余名村民就业,其中包括30名留守妇女、20名返乡青年和10名老年人,村民人均月收入从项目启动前的1800元提升至4000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800万元。村里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显着改善,新建了文化广场、健身步道、乡村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村民的生活质量大幅提高。
“这个项目不仅让我们挣到了钱,还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了。以前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现在很多人都回来了,村里变得热闹起来了。”村民张大妈说道。民生导向让项目获得了村民的广泛支持,也让绿色产业拥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生态优先:环保实效,守护绿水青山
“绿韵非遗”项目始终坚守生态优先的理念,将环保实效贯穿于产业发展的全过程。生产端,三大非遗工坊实现了废料回收利用、废水达标排放、能耗大幅下降;种植端,绿色种植基地全面推行生态种植模式,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文旅端,绿色文旅线路配备了完善的环保配套设施,实现了垃圾分类处理、能耗监控、绿色交通接驳。
据环保部门监测,项目实施以来,村里的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8%,地表水水质达到Ⅱ类标准,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了15%,年减少碳排放10吨,节约用水500吨,回收利用废料3.5吨。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让村民受益,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旅游,带动了文旅产业的发展,形成了“生态好—产业兴—百姓富”的良性循环。
“我们的绿色发展,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成效。守护绿水青山,就是守护我们的幸福生活。”赵村长说道。
行业影响:标杆效应凸显,模式广泛推广
“绿韵非遗”项目获奖后,其标杆效应迅速显现,不仅在行业内引发广泛关注,更推动了“非遗+绿色”模式的全国性推广。
行业交流:成为学习借鉴的典范
获奖后,“忠犬联盟”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学习邀请,先后有20多个省市的乡村干部、非遗从业者、企业家代表前来乡村考察学习。“忠犬联盟”的成员们毫无保留地分享了项目的发展经验,从政策对接、技术引进、产品研发、市场推广到利益联结机制建设,一一详细讲解,为参观者提供了全面的参考。
“我们村也有丰富的非遗资源,但一直不知道如何发展绿色产业。来到这里学习后,我们深受启发,回去后要借鉴‘绿韵非遗’的模式,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绿色非遗项目。”一位来自贵州的乡村干部说道。
此外,“忠犬联盟”的成员们还多次受邀参加全国性的绿色产业论坛、非遗创新大会等活动,分享项目经验和实践心得,与行业内的专家学者、企业家进行深入交流,推动了“非遗+绿色”模式的行业共识形成。
政策支持:获得更多资源倾斜
作为国家级绿色产业创新标杆案例,“绿韵非遗”项目获得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国家文旅部、农业农村部、环保部等部门对项目给予了高度关注,将其纳入全国乡村绿色产业重点推广项目,提供了专项补贴、宣传推广、资源对接等方面的支持。
省、市、县三级政府也加大了对项目的扶持力度,协助“忠犬联盟”拓展销售渠道、引进高端人才、建设非遗绿色产业园区。“有了政策的支持,我们的发展信心更足了。接下来,我们计划建设一个集生产、研发、展示、体验于一体的非遗绿色产业园区,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提升品牌影响力。”陈曦说道。
模式复制:带动更多乡村发展
“绿韵非遗”的成功模式,不仅在国内得到广泛推广,还被纳入乡村振兴培训教材,成为基层干部和乡村创业者的学习范本。不少乡村结合自身的非遗资源和生态优势,复制“非遗+绿色”的发展模式,打造了各具特色的绿色产业项目。
在四川,一个拥有蜀绣资源的乡村,借鉴“绿韵非遗”的模式,开发了绿色蜀绣家居产品,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增收;在浙江,一个竹编之乡,引入了竹材绿色加工技术,打造了竹编绿色文旅线路,吸引了大量游客;在云南,一个拥有扎染技艺的乡村,采用环保染料和低碳生产工艺,推出了绿色扎染产品,打开了市场销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