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
元朔二年(公元前一二七年)
茫茫穹苍,金光熠熠,仙乐游响停云。
未央宫外正等着大将军卫青凯旋归来的汉武帝刹时眼前一亮。
他的母亲能够进宫,甚至他能登上皇位据说和外婆早年拜过的一位神君脱不了关系。
受母亲和外婆影响,刘彻深信鬼神之说,痴迷神仙术法。
抬头仰望着遮山挡峰的巨幕,刘彻目光灼灼。
神迹啊!
上次李少君被仙人请去荣登仙界,没来得及告知朕炼制仙丹的秘方。
这次朕一定要抓住机遇,免得再次错过长生之术。
刘彻仰首而立,神色势在必得。
“仲卿,你看上天都在迎你凯旋。”刘彻俯视着台阶下疾步如飞赶来的卫青,抚掌大笑道。
卫青谦恭地跪拜参见:“陛下,臣幸不辱使命。”
五年前马邑城诈降,三十万大军埋伏匈奴,大汉和匈奴之间的争斗就正式拉开了序幕。
这次战役是大汉和匈奴交战以来取得的第一次胜利。
匈奴侵犯大汉的跳板—河套地区被大汉夺回,悬挂在大汉王朝之上的利剑被一举拔除。
胜利唾手可得,长生路亦近在咫尺,刘彻心中舒畅极了。
刘彻身后,少年意气的霍去病瞅着风姿英挺的卫青,双目炯炯有神。
他以后定会同舅舅一样为陛下效劳,驰骋疆场,立下赫赫战功。
......
大唐位面
武德九年八月(公元六二六年)
渭水河畔北岸,浩浩荡荡的突厥大军驻扎,狼头旗蔽空,战马嘶鸣。
刚登上皇位的李世民正率领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位得力重臣,骑马从长安城飞奔而来。
两个月前,他与麾下在玄武门发动事变,诛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
不料父皇李渊才把皇位传给他,东突厥便强盗救火,打着为李渊和李建成讨公道的旗号入侵大唐。
颉利可汗主力军长驱直入,兵临渭水河畔,距离长安只剩七十里,闹得长安城里人心惶惶不安。
突厥国力强盛,兵强马壮,而大唐此时政局不稳,长安的兵力根本不足以抵抗外敌,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利于大唐,李世民只能仿效汉高祖白登之围后与匈奴冒顿单于签订盟约之事。
但谈判须得有筹码,他必须想办法为大唐争取主动权,让突厥退兵。
骑在战马上,李世民凝视远方,眼神里透着坚毅。
一行人快马扬鞭,很快到了渭水河畔。
收到探子来报,颉利可汗上马出营,与李世民隔着渭水遥遥相望,李世民身披甲胄,手持马鞭,身后跟着六骑,各个泰然自若。
“颉利可汗!在幽州我与你曾有盟誓,两家约好互不相犯,但这些年来你屡次违约,我正要兴师问罪,你却敢引兵深入,是活得不耐烦,想要找死吗?”李世民扬鞭指向空中,“苍天在上,我并不负可汗,可汗独负我,负我就是负天,试问可汗你经受得起这个后果吗?”
话音一落,天空中战鼓声鸣鸣,金光熠熠生辉,同时大唐军队从四周涌出,旌旗遍布,阵势浩大。
耀眼的光辉下,李世民等人眼中掠过一抹异色。
李世民莫不是真的受神明庇佑?颉利可汗心下惊惧。
河畔一侧的突厥士兵吓得匍匐在地,突厥率先怯阵,先机已失,而大唐的军队还在一旁虎视眈眈,颉利可汗只能率兵撤退。
李世民纵马向前,盯着渐行渐远的突厥军队,一拨马头,对着身后臣子道:“此等奇耻大辱,吾等必要洗之。”
一辈子征伐战场,未尝一败的天策上将咽不下这口气。
七百多年前,汉武帝可以在国家富足后打得匈奴溃败而逃,洗脱汉高祖白马之盟的耻辱,当下大唐休养生息,隔个几年大唐定可以打败突厥,血洗前耻。
大唐的耻辱同样是臣子的耻辱。
房玄龄等人交换了一个眼神,心照不宣点头。
“陛下,这异象之事?”高士廉望着天际出现的光幕,神色迟疑。
李世民仰头,眼神凝重,半晌才回道:“不管怎样这异象帮了我们,暂时就这样吧!”
不是这凭空而现的异象,凭借他们设下的疑兵计,要使突厥自行退去,大唐怎么也得赔上不菲钱财宝物。
......
洪武七年(公元一三七四年)
奉天殿,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为逝去的孙贵妃举行厚重的葬礼,诸位皇子都为孙贵妃服丧。
孙贵妃地位虽然尊贵又受宠,但自己身为皇后嫡子,双亲皆在人世,给他人服丧,不仅不合礼仪,还是在诅咒双亲。
朱标第一个不同意,“这样做这根本不符合礼法,孙贵妃生前再受宠,也仅仅是庶母身份。自古以来,大夫以上庶母死,根本不必服孝,诸侯之子都不为庶母服丧,何况是皇帝的儿子?”
朱元璋看着下首当众顶撞,不给面子的儿子,直气得七窍生烟两眼冒火,一把抽出宝剑冲着朱标砍过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