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野蹲在阳台角落,指尖还残留着铁锈的粗糙触感。
那根晾衣绳像一道凝固的伤疤,深深钉进水泥墙里,两端的膨胀螺丝早已氧化发黑,却纹丝不动。
半截风筝骨架悬在空中,竹骨断裂处翘起尖锐的刺,缠绕其上的红绸褪成了灰白,像是被时间漂洗过无数次的记忆碎片。
她记得那天阳光很烈。
十岁生日,她用攒了三个月的早餐钱买了一只蝴蝶风筝,藏在校服外套里带回了家。
还没来得及说“妈妈你看”,周慧敏就劈手夺了过去,剪刀咔嚓一声,当着楼下一群邻居的面,把风筝从中间剪成两半。
布面撕裂的声音、竹条折断的脆响,还有自己喉咙里堵住的呜咽——全都卡在那年夏天的风里,再没散去。
可绳子没拆。
十年过去了,二十年过去了,这根绳子一直挂着,像某种沉默的刑具,也像一个无人认领的证词。
“它像根刑具。”几天后,她在江予安面前轻声说,声音干涩得像是从裂缝中挤出来的。
他们站在老宅阳台上,风吹动残破的风筝骨架,发出细微的金属摩擦声,像谁在低声辩解。
江予安没有说话。
他只是慢慢蹲下身,指尖抚过锈迹斑斑的绳结,动作轻得仿佛怕惊扰一段沉睡的痛。
他的指腹蹭到一处凸起的锈块,轻轻一刮,铁屑簌簌落下。
“也许她留着,”他终于开口,声音低而稳,“是怕忘了自己伤过你。”
林野怔住。
不是原谅,也不是开脱。
这句话像一把钝刀,缓慢地剖开了她长久以来的认知——她一直以为母亲留下这根绳子,是因为执念未消,是因为控制欲深入骨髓,连废墟都要牢牢占有。
可如果……它是忏悔呢?
一种无法言说、只能以静默承担的赎罪?
她忽然想起那个清晨五点十九分响起的录音,想起第七行笔迹戛然而止后的啜泣。
那个从不肯示弱的女人,终于在一个空荡的房间里,对着一张无人批改的试卷,允许自己停下。
原来有些痕迹,不是为了禁锢,而是为了记住。
三天后,林野租下了城西一栋废弃纺织厂的侧厅,开始搭建她的新装置《未完成之书》的姊妹篇——暂定名为《晾衣绳》。
她找来导电纤维编织成网,模拟那根锈蚀的晾衣绳结构,横贯整个展厅。
上百只微型风筝被悬挂其上,每只仅有巴掌大,形态各异:有纸鸢、塑料蝶、泡沫飞机,甚至一只用作业本折成的小鸟。
它们内部嵌入压力传感器与微型扬声器,连接后台数据库中的童年音频样本。
展览说明只有一句:“当你靠近,并说出‘我曾被禁止的快乐’,它就会醒来。”
她特意将中央那只风筝设计为可拆卸式——外形复刻当年那只蝴蝶风筝,绳结则完全还原母亲惯用的死结手法:三重缠绕,收尾紧实,非用力拉扯不能解。
但她加了一个隐藏机制:必须以特定节奏拉动三次,才能触发解锁程序。
那是小时候母亲叫她起床时敲门的节奏——笃、笃笃,停顿两秒,再笃、笃笃。
她说不清为什么要这么做。
或许是在试探:一个人能否通过重复伤害她的方式,反而获得救赎的钥匙?
作品上线前夜,她在个人问答箱悄悄投了一条匿名提问:“你有没有一件,明知无用却舍不得扔的东西?”
她没指望回应。
可第二天傍晚,系统提示音响起。
一条新上传的录音,用户ID:H.M.,标题只有一个字——“绳”。
时长58秒。
她戴上耳机,按下播放。
起初是金属与硬物摩擦的刺耳声,像是铁器在水泥地上拖行;接着“嘶啦”一声,布料撕裂,短促而决绝;最后是水龙头持续流淌的哗哗声,混着刷子刮擦的沙沙节奏,规律得近乎虔诚。
林野的心跳骤然停滞。
这声音她太熟悉了——和她两年前偷偷录下的那段“剪灰指甲”的音频几乎一模一样。
那是周慧敏清理旧物的习惯:剪掉腐坏的部分,用醋加牙刷刷净污渍,一遍遍冲洗,直到表面光洁如初,仿佛从未破损。
她调出家中阳台监控的备份。
画面里,黄昏余光斜照进老宅阳台。
周慧敏跪在水泥地上,膝盖垫着一块旧毛巾,手里握着一把褪色的儿童牙刷,正用力擦洗那根晾衣绳。
醋瓶摆在脚边,手指关节因用力泛红,指腹已经磨出了血痕。
她时不时停下来吹口气,又继续刷,动作机械而专注,像在清洗一件圣物。
林野盯着屏幕,眼眶发热。
她没有打电话阻止,也没有留言询问。
她只是静静看着,看着那个曾用剪刀斩断她童年的女人,如今正跪在风里,一点一点,洗去自己留在岁月上的锈。
林野没有阻止母亲刷洗那根锈迹斑斑的晾衣绳,也没有在监控画面里按下通话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