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北街道菜市场火灾处置结束后的第三天,季秋水就把督查室、夔北街道办、县民政局、县应急管理局以及保险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请到了县委办的小会议室。会议室的桌上,摊着厚厚的《火灾处置台账》、现场照片和商户反馈表,气氛严肃却不压抑 —— 这不是一场 “追责会”,而是一场 “复盘会”。
“今天请大家来,不是为了翻旧账,而是想一起找找这次处置中的漏洞,为以后遇到类似事件做好准备。” 季秋水开门见山,拿起《火灾处置台账》,“从接报到现场处置,我们用了 40 分钟,虽然最终稳住了局面,但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街道办在火灾初期,没有及时通知商户转移贵重货物,导致 5 家商户的干货、鲜肉全被烧毁;保险公司的定损流程太复杂,商户提交材料后,3 天才派人到场,耽误了理赔进度。”
她的话音刚落,夔北街道办主任张磊就率先开口,语气带着愧疚:“季主任说得对,这是我们的责任。火灾发生时,我们光顾着联系消防队,忘了通知商户 —— 其实菜市场有广播系统,要是当时用广播喊一声,商户至少能把账本、现金这些贵重物品拿出来,损失也能少一点。”
保险公司理赔部经理王鹏也红着脸承认:“我们的定损流程确实有问题。按规定,需要商户提交营业执照、进货凭证、损失清单等 5 份材料,才能安排定损人员。可火灾后,很多商户的凭证都烧没了,我们还在坚持要材料,导致定损慢了下来。现在想想,应该特事特办,先到现场定损,再让商户补材料。”
督查室的老叶也放下茶杯,主动反思:“我们督查室也有责任。之前没提前制定‘商户损失应急方案’,到了现场才临时想办法登记损失,手忙脚乱的,还差点漏记了两家商户的损失。要是提前有方案,明确谁登记、谁核对、谁对接部门,效率能高不少。”
会议室里的气氛渐渐活跃起来,大家不再回避问题,而是坦诚地分享自己的不足。县民政局副局长张志强说:“我们的应急补助申请流程也太长,商户当天申请,需要 3 个工作日才能审批下来,要是能简化流程,当天审批、当天放款,商户就能更快恢复营业。”
季秋水一边听,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很快就梳理出了 “突发事件处置 3 个核心漏洞”:一是 “预警不及时”—— 街道办缺乏 “突发事件预警传导机制”,关键信息没及时传递给群众;二是 “部门联动慢”—— 各部门按 “常规流程” 办事,没有针对突发事件的 “快速响应通道”,导致定损、补助等环节滞后;三是 “事后安抚缺”—— 火灾后只解决了商户的损失问题,没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有两位商户因为担心后续经营,连续几天没睡好。
“找到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 季秋水合上笔记本,语气坚定,“我们现在就制定一个《基层突发事件处置 “135” 机制》,把‘预警、联动、处置’的每个环节都明确下来,让下次遇到突发事件时,大家知道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做、找谁配合。”
接下来的一周,季秋水牵头组织各部门反复讨论,几易其稿,终于敲定了《基层突发事件处置 “135” 机制》。机制的核心是 “1 分钟接报响应、3 分钟部门联动、5 分钟现场处置”,每个时间节点都对应着明确的责任和流程:
(一)1 分钟接报响应:打通 “信息传递快车道”
责任主体:各乡镇(街道)值班室、县委办值班室
具体要求: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1 分钟内完成 “三个确认”—— 确认事件类型(火灾、暴雨、事故等)、确认事发地点、确认影响范围;同时,通过 “应急联动微信群”(提前建立,包含各部门值班领导、联络员)同步信息,避免信息传递滞后。
配套措施:给各乡镇(街道)值班室配备 “应急信息登记模板”,明确需要记录的关键信息(如事发时间、伤亡情况、群众诉求),避免遗漏。
“以前接报后,值班人员还会犹豫‘要不要先跟领导汇报’,耽误了时间。现在明确 1 分钟内必须同步信息,就是要打通‘信息传递的快车道’。” 季秋水在机制说明会上解释道,“比如菜市场火灾,要是当时街道办 1 分钟内就把‘火灾地点、影响商户数量’同步给消防队、保险公司,处置效率能提高不少。”
(二)3 分钟部门联动:画出 “责任清单同心圆”
责任主体:各相关部门(应急、民政、市场监管、保险公司等)
具体要求:接到信息后,3 分钟内明确本部门的 “应急任务”—— 应急管理局负责现场救援、风险排查;民政局负责民生补助申请、困难群众安抚;市场监管局负责商户经营信息核对;保险公司负责 24 小时内定损理赔;各乡镇(街道)负责现场秩序维护、群众引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