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屏幕还停留在与高层通话结束的界面,方才听筒里传来的赞许声犹在耳畔回响。“汪氏集团用三年时间实现无线充电技术的国产化突破,让华国在新能源传输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这种敢啃硬骨头的创新精神,值得所有民营企业学习。”
我指尖在红木办公桌的纹理上轻轻滑动,脑海里的系统突然弹出淡蓝色光幕:“检测到宿主完成 S 级任务‘无线充电技术攻坚’,解锁新任务链‘可控核聚变小型化应用’,是否查看初步方案?”
“查看。” 我在脑海中下达指令,目光落在窗外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上,仿佛已穿透这些建筑,看到了更远的未来。
淡蓝色光幕上的内容快速刷新,详细罗列着可控核聚变小型化应用的各项技术要点和潜在难点。系统刚展示完初步方案,我便拿起桌上的内部通讯器,对助理说:“通知核心研发团队,半小时后到一号会议室开会。另外,把德国研发中心近半年关于新型超导材料的所有实验数据,以及全球可控核聚变研究的最新进展报告,都整理好送到会议室。”
助理应声后,我又看向脑海中的系统,问道:“这个新任务链,你觉得最大的阻碍会是什么?”
系统光幕闪烁了几下,回应道:“技术层面,等离子体约束的稳定性控制是关键;资源层面,氦 - 3 的获取将是重要瓶颈;国际层面,可能会面临更严苛的技术封锁和专利围剿。”
我嘴角微微上扬,心中已有了盘算。半小时后,会议室里坐满了研发骨干。我开门见山:“无线充电技术的突破只是开始,接下来我们要啃的硬骨头是可控核聚变小型化应用。我知道这很难,但难才更有价值。”
说着,我调出系统给出的初步方案,投影在大屏幕上:“大家看,这个方案避开了目前国际上主流的托卡马克装置的技术路线,采用了更具潜力的惯性约束方式。德国研发中心的新型超导材料,正好能解决惯性约束中的能量损耗问题,这是我们的优势。”
有人提出疑问:“汪总,氦 - 3 的获取难度太大了,目前全球的产量都很有限。”
我胸有成竹地回答:“这正是我要强调的。氦 - 3 在地球上稀缺,但在月球上储量丰富。我已经让相关部门开始调研地月运输系统的可行性,未来我们不仅要攻克核聚变技术,还要把目光投向太空资源开发。这不仅能解决我们的能源问题,更能让华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占据先机。”
众人听到这番话,都露出了惊讶又敬佩的神情。我继续说道:“国际上那些巨头还在为眼前的技术专利争得不可开交时,我们要走在他们前面,布局未来十年、二十年的赛道。可控核聚变小型化应用一旦成功,将彻底改变世界能源格局,而我们汪氏集团,要成为这场变革的引领者。”
这时,系统光幕再次弹出:“宿主展现出卓越的战略眼光,任务链‘可控核聚变小型化应用’难度系数降低 5%,奖励‘月球氦 - 3 开采初步技术蓝图’一份。”
我知道,这只是新征程的第一步,但凭借着这份远见和团队的力量,我们一定能实现目标。
三年前正是靠着系统给出的第一份电磁共振公式,我们才避开了国外专利壁垒的陷阱。此刻看着光幕上跳动的等离子体约束参数,我忽然想起德国研发中心传来的最新报告 —— 他们在超导材料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恰好能解决核聚变装置的核心难题。
“李工,” 我按下内线电话,“通知德国研发中心的团队,明天上午九点召开跨国视频会议,把超导磁体的测试数据整理好。另外,让法务部准备一下,我们要向国际能源署提交可控核聚变研究的专利优先权申请。”
听筒里传来李工略带沙哑的回应:“好的汪总,这就去安排。只是德国那边现在是深夜,要不要把会议时间往后调调?弗里克教授年纪大了,怕是熬不住。”
我指尖在电话机底座上顿了顿,脑海里浮现出那位满头银发的德国学者在实验室里调试超导线圈的模样。三年前无线充电项目陷入僵局时,正是他带着团队突破了低温冷却技术瓶颈。
“那就定在柏林时间上午九点吧,” 我重新拿起笔在便签本上勾勒,“让技术部准备同声传译设备,顺便给弗里克教授的助手发份邮件,问问他们需要哪些实验数据支持,我们提前整理好。”
“明白。” 李工的笔尖在记事本上划过的沙沙声隐约可闻,“对了汪总,法务部刚才还在问,专利申请要涵盖哪些技术范围?他们担心范围太广会被驳回,太窄又起不到保护作用。”
我望向窗外掠过的白鸽,想起系统光幕上关于核聚变专利布局的预警。那些散落在美日企业手中的碎片化专利,就像布满暗礁的险滩。
“让他们把等离子体约束的磁场构型、超导磁体的冷却系统、还有能量转换的整流模块都加进去,” 我翻开桌上的技术手册,指尖点在第 37 页的公式上,“尤其要强调我们独创的‘动态磁场补偿’技术,这是区别于传统方案的核心壁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