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燕云回东京5个月了,为了避勋贵与朝臣相亲的嫌,从回来到现在,一直是在工坊府衙包括自己的府邸两班跑,今天是第1次回到久违的家,而且是带着自己的女人回来的。
车辕碾过最后一道融雪的凹坑,青幄小车轻轻一顿。帘角被风掀起半寸,露出赵持盈微带倦意的眼——那眼在触及“敕赐相府”四字匾额时,倏地亮了。
范正鸿勒住马,回头望她。五个月前,他自燕云押阵归来,铁甲上犹带蓟北尘沙,一只手牵着她;五个月后,他仍披那件旧青袍,只是腰间佩刀换作了玉具剑,左臂弯里多了一截细软——她的手。
“到家了。”他低声道,像怕惊散什么。
府门洞开,却不见往日迎出半条街的家僮。原来范纯仁早有吩咐:今日非比寻常,阖府上下一律回避前庭,只留二三老成管家,远远躬身——要给“小两口一个自己踏进来的时辰”。
车轮止步,范正鸿掀帘,伸手。赵持盈搭腕,指尖仍凉,却在触到他掌纹那一瞬,稳稳地落回人间。
门槛外,阳光正好,积雪从瓦檐滴下,叮叮当当,像替他们数更漏。
她抬眼,先看见门内那道影壁——壁上砖雕仍是旧岁“鸿雁衔盈”图,雁翅下多了一行新刻小字:
“归来仍把春风踏,从此人间不许寒。”
赵持盈眼眶一热,却佯作嗔怪:“也不嫌酸。”
范正鸿笑而不答,只牵她手,绕过影壁。第二进院,老梅二十株,花开正盛,雪压枝低。风一过,花瓣簌簌落在她鬓边,他伸手拂去,指尖顺着青丝滑到耳后,声音低得只有两人可闻:
“十月最后一夜,我梦见这一院梅花全开,你就站在花底下,叫我‘回家吃饭’。”
赵持盈“噗嗤”笑出声,泪却滚下来:“那你回得晚了,菜都凉了。”
“再热就是。”他握紧她手,十指相扣,掌心滚烫。
再往里,第三进穿堂,才是正厅。厅门半掩,里头却空无一人——案上只摆两只旧漆食盒,青瓷碗里,是尚冒热气的腊八粥,红豆、桂圆、花生、薏米,熬得稠稠的,像要把这一年所有甜与暖都补给她。
窗外,老管家知趣地放下帘栊,日光被格成细金,洒在两人脚边。远处街市爆竹零星,近处炉中松炭“哔剥”作响,更衬得满室安静。
赵持盈忽地转身,额头抵在他胸口,声音闷而软:“范正鸿,我再也……不回宫墙了。”
“嗯,不回了。”他掌心覆在她发顶,像给一只受惊的鸟安置巢,“从此这座宅子,就是你的城墙,我就是你的门。”
半晌,她抬脸,泪痕未干,却笑:“那……城主大人,可否先陪民女喝一碗粥?民女……饿了整整一路。”
“遵命。”范正鸿失笑,牵她到案前,亲手为她舀一碗,又给自己舀一碗。两人并肩坐在槛窗下,木匙碰瓷碗,清脆一声,像更鼓敲过,也像天地为他们合上的那册旧卷。
粥热,蒸汽缭绕,窗外梅影横斜,日光把两人的影子投在屏风上——
一时之间一句清脆的女声响起。“哥”
入眼是一个青葱少女,抓着一个青葱少年撞进房来。
“哥,伯伯说你领了嫂嫂回家。”
粥香未散,梅影犹在,却被这一声“哥”惊得微微一晃。
范正鸿手里的木匙“叮”地轻响,回头——
门槛外,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娘子,雪色比甲,杏红襦裙,发间只攒一朵鎏金梅钗,被他抓住的少年比他高半个头,面却蒸得通红。
“芷笙,你放开登儿。”
赵持盈“唰”地起身,指尖还沾着粥米,耳尖飞红。她如今是“民女”,可骨子里仍是郡主礼仪,被人一句“嫂嫂”叫得手足无措,只得侧身福了半礼。
范芷笙先扑进来,围着赵持盈转了一圈,像看一件会行走的稀世瓷器,嘴里脆生生道:“原来嫂嫂比画上的还好看!哥,你藏得真紧。”
陆登则规规矩矩长揖到底,耳朵通红:“见过……见过长兄,见过……”他偷偷抬眼,不知该叫“郡主”还是“嫂嫂”,声音越来越小。
范正鸿失笑,抬手在少年肩上一拍:“叫‘阿姐’即可,日后都是自家人。”
一句话,定了名分,也定了心。
赵持盈抬眼看他,眸子里水色未褪,却添了星点笑意。她解下腰间绣鸳鸯的香囊,递到静姝手里:“来得急,没带见面礼,里头是几颗宫制香丸,你玩着罢。”
芷笙欢呼一声,又眼尖瞧见她腕上冻伤的浅痕,忙捧住吹了吹:“嫂嫂疼不疼?哥也真是,怎不雇暖轿!”
范正鸿被妹妹当众拆台,只得咳了一声:“北地雪厚,暖轿也打滑。”
芷笙撅嘴,回头冲门外喊:“阿嬷,把汤婆子都拿来!再熬姜枣茶,多加饴糖!”
窗外应了一声,脚步声哒哒跑远。
芷笙瞧着瞧着,忽然“哎呀”一声,从怀里掏出一张红纸,拍在案上:“差点忘了!伯伯说,这个是他老人家为你写的婚书,说你领回个丫头来,总算是没让纯混那小子绝了后,他老人家已把藏了二十年的‘梨花白’挖出一坛,就等你们出去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