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州港的盛夏,空气粘稠得如同化不开的蜜糖,裹挟着海水的咸腥、码头货物的尘土与街市间热带瓜果熟透的甜腻气息,沉沉地压在每一个角落。然而,位于南岸新辟商区最显赫位置的“揽月楼”,却如同燥热泥潭中升起的一方清凉玉璧。
三层高的楼阁,飞檐斗拱,气派非凡,却又巧妙地融入了安南本地高脚楼的元素,底部由数十根粗壮的柚木柱架空,通风防潮。楼身通体覆以细腻的白垩,在炽烈的阳光下反射着柔和的光晕。最引人注目的,是那环绕三层回廊垂下的、层层叠叠的月白色轻纱。纱质轻薄如雾,并非中原常见的厚重锦缎,而是由苏杭顶级工坊特供的“软烟罗”,染以南海特有的“月影蓝”,风过处,纱幔如流水般轻扬漫卷,将整座楼宇笼罩在一片朦胧飘逸的仙境氛围之中,与周遭粗粝喧嚣的港口码头形成鲜明对比。
“揽月楼”三个鎏金大字匾额高悬正门,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字体遒劲洒脱,正是萧珩亲笔所书,字里行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与磅礴大气。
今日,是“揽月楼”正式开张的日子。
楼内一层,“瓷光雅阁”。没有惯常商肆的拥挤货架,取而代之的是错落有致、高低起伏的深色檀木展台。展台上,在柔和灯光的聚焦下,一件件瓷器如同沉睡的精灵,静静绽放着千年窑火淬炼出的光华。龙泉窑的粉青釉莲瓣碗,釉色青翠欲滴,温润如玉,仿佛盛着一泓清泉;景德镇的影青釉刻花梅瓶,胎骨轻薄,釉色白中泛青,瓶身上缠枝莲纹刻划精细流畅,光影流转间,纹饰若隐若现,如同笼罩着一层朦胧的月光;最引人瞩目的,是正中展台上那尊“雨过天青”釉弦纹三足炉,釉色纯净空灵,犹如暴雨初霁后的澄澈天空,釉面流淌着自然的开片纹理,炉身线条简洁流畅,散发出一种大道至简、宁静致远的东方韵味。
此刻,这尊天青釉炉前,正站着几位衣着华贵的安南本地大族女眷。她们的目光被这从未见过的纯净釉色牢牢攫住,眼中充满了惊叹与痴迷。一位身着茜红色安南传统“奥黛”的年轻夫人,下意识地抬起手腕,她腕上戴着一对沉甸甸的、镶嵌着红宝石的赤金缠丝镯,金红交映,本是十分夺目。然而,当天青釉那空灵澄澈的光泽映入她眼底时,腕上那对曾让她引以为傲的赤金镯,竟显得有几分粗重俗艳了。她身旁另一位年长些的夫人,更是忍不住伸出手,想要触摸那温润的釉面,指尖却在即将触及的瞬间,被侍立一旁、身着统一月白襦裙、气质沉静的璃记女侍微笑着、不着痕迹地引向一旁放置的丝帕样品。
“夫人,瓷器娇贵,还请赏鉴这边同窑所出的软帕,亦是触手生凉。”女侍的声音温和有礼,带着不容置疑的引导。
二楼,“墨香雅轩”。这里的气氛更为清幽雅致。四壁悬挂的不是常见的吉祥画或神佛造像,而是一幅幅精选复刻的历代名家书画小品。王羲之《兰亭集序》的飘逸神韵(摹本),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悲愤郁勃(摹本),范宽《溪山行旅图》的雄浑气势(摹本),以及数幅当代大周才俊的山水花鸟小品。每一幅都用上好的绫绢精心装裱,在特制的灯光映照下,墨色层次分明,气韵流动。
安南虽深受中原文化影响,但如此集中地看到如此多顶级书画的摹本(虽非真迹,但摹制水平极高,形神兼备),对本地饱学的文人士绅来说,依旧是巨大的冲击。几位须发皆白、身着安南传统儒衫的老者,正围着一幅宋徽宗赵佶的《瑞鹤图》摹本,低声讨论着那独特的“瘦金体”题跋和画中仙鹤的神韵,时而摇头晃脑,时而击节赞叹,完全沉浸在那超越国界的艺术魅力之中。
三楼,“天工雅集”。这里是整个“揽月楼”的核心,也是璃记尖端商品与创新力量的集中展示。展品琳琅满目,却又分区明确,秩序井然。
丝绸锦绣区:苏杭的“软烟罗”、“雨过天青缎”如烟似雾,轻柔飘逸;蜀地的“缭绫”繁复华丽,灿若云霞;更有运用新式提花技术织造的、带有大周传统吉祥纹样与安南本地图腾巧妙融合的创新面料,令人目不暇接。
精巧器物区:琉璃厂特制的各色晶莹器皿在灯光下折射出梦幻光彩;格物院出品的、结构精密的黄铜自鸣钟滴答作响,吸引着无数好奇的目光;改良后更加便携、走时更准的航海罗盘,则让几位混在人群中的海商眼睛发亮。
新式农具区:这里相对冷清,却意义深远。摆放着格物院根据沈清璃图纸改良的轻便铁犁、高效脱粒机、新式筒车模型。展台旁有精通安南语的管事,耐心地向几位穿着朴素的本地小地主和农官讲解着这些器械如何省力、增产。
医药香料区:长白山老参、川地天麻、藏边红花等名贵药材被盛放在特制的琉璃格中;大周工坊精心炮制的丸散膏丹,包装精美,标签清晰;旁边则是南洋特有的顶级香料:龙涎香、沉香、白檀、肉豆蔻、丁香…香气馥郁,沁人心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