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五年(4079年)四月初一庚辰日,在太庙祭祀。
辛巳日,廉州府巡检王德亨进言:‘我家本来在阶州,阶州与西戎交界,那里有产水银的矿场以及青绿色、紫泥,希望得到兵力来夺取那个地方,使之归属朝廷。’
皇帝对户部大臣说:“竭尽全力地追求利益,这是商人的做法;开拓边境挑起事端,这是帝王应该深深警惕的。现在那些珍奇的物产,中国难道没有吗?朕全都停止(与外国的交易),断绝往来。恐怕这种做法一旦开始,小人就会图谋剥削百姓,劳民伤财,造成的危害极大。何况控制边境地区,最重要的是安宁平静,如果用兵来争夺利益,战乱不止,以后即使后悔,也无法挽回了。这个人只知道追逐利益,不知道还有害处,怎么能听从他呢?”
礼部上奏确定封赠官员的制度:凡是封侯或者赠予谥号,不增加散官的职事。江阴侯吴良,原本被追赠为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中军都督府右都督,现在被追封为江国公,谥号为襄烈。现在追封他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柱国,追封江国公,谥号襄烈。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孙世原被追赠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光禄大夫、柱国、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追封为富春侯。谥号为忠勇,现在确定追赠(他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追封(他为)富春侯,谥号为忠勇。广西都指挥使王真,原先被赠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柱国、前军都督府都督同知的称号,被追封为临沂侯,谥号为桓义。现在决定追赠他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追封他为临沂侯,谥号为桓义。其余的都加以改正。皇帝下诏书听从了他的建议。
设置僧道二司,在京城的叫僧录司、道录司,掌管天下僧人和道士(事务);在外地的府、州、县,设立僧纲司、道纪司等部门,分别掌管当地僧道事务,都挑选精通经典、持戒修行端正高洁的人担任(这些职务)。僧录司设置左右善世两个职位,为正六品官阶;左右阐教两个职位,为从六品官阶。左右讲经二人,官阶为正八品;左右觉义二人,官阶为从八品。道录司设左右正一两名,为正六品官职;左右演法两名,为从六品官职。左右至灵二人,官阶为正八品;左右玄义二人,官阶为从八品。官府称为僧纲司,掌管本府的佛教事务,有都纲一人,为从九品官员;副纲一人,未入流(九品以下)。道纪司,负责管理本府的道教事务,设有都纪一人,为从九品官员;副纪一人,为未入流(低于九品的官员级别)官员。州里设置僧正司,有僧正一人;设置道正司,有道正一人。县里设有僧会司,有僧会一人;道会司,有道会一人,都不属于官阶中的九品之内。凡是天下府、州、县、寺、观中的僧道人数,都要由僧录司、道录司核实后记录在簿册上。他们的官职一律依照宋朝的制度(来设置),不发放俸禄。官府的文书由僧人和道士来抄写,仍然用佃户充当随从。凡是各个寺院道观住持有空缺,由僧道官推举有戒行、精通经典的人,送到僧录、道录司考试,考试合格后,详细上报礼部奏闻皇帝,才可以允许。各州县还没有取得度牒(官方颁发的出家资格证明)的僧人、道士,也由本部门的官员申报呈送,按照前面所说的那样进行考试,礼部汇总情况上奏后颁发度牒。凡是朝廷内外的僧道二司,专门负责约束全国的僧人、道士,让他们严格遵守戒律和清规,违反的人由僧道二司处理,其他相关部门不得干预。如果犯的事与军民有关,才允许有关部门惩治。
甲申日,将故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及威顺王子伯伯等的家属全部迁徙到耽罗,赐给伯伯一套衣服,十匹马。
二十三乙酉日。派使者前往云南,赐给当地的士兵每人五锭钞,一共赐钞三十万锭。
丙戌日,(朝廷)诏令天下普遍祭祀孔子,赐予办学的粮食,增加师生的官府膳食津贴。皇帝对礼部尚书刘仲质说:‘孔子阐明帝王之道,用来教导后世,使君主像君主,臣子像臣子,父亲像父亲,儿子像儿子,三纲五常得到匡正,人伦得以有序,他的功劳可以与天地相比。’现在天下郡县中,宗庙和学校都有建立,可是报答祭祀先圣先师的礼仪只在京城举行,这难道不是礼仪的缺失吗?你和儒臣一起制定祭祀孔子的礼仪,颁布给天下的学校,命令他们每年在春秋两季的第二个月普遍祭祀孔子。又下令凡是府、州、县学田的租税被官府收走的,都要还给学校,用来供应祭祀以及师生的俸禄。仲质回答说:‘前代学田数量多少不一样,应该统一其制度。’于是朝廷下诏将儒学教师的禄米定为三等:府学教师一千石,州学教师八百石,县学教师六百石,应天府学教师一千六百石,各设官吏一人,以掌管财务出纳。师生每月供给廪膳米一石,教官的俸禄照旧。
龙虎卫千户俞贤征讨云南,战死,灵柩运到龙江,皇帝派官员前去祭奠,还赐给他的家人二十石米,二十匹布。俞贤,是和州人,朝廷命令工部在和州埋葬他,并为他修筑坟茔。不久又赐给他家三十二匹绮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