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良安书记的话,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在会议室里激起了无形的涟漪。
刚刚因为孙向东那番豪言壮语而略显松弛的气氛,再一次被拧紧,绷成了一根随时可能断裂的弦。
牵头人。
这三个字,比那一百亿的投资额,更具分量。它代表着权力、责任,以及在这个足以改变汉东省未来经济版图的项目中,至高无上的话语权。
所有人的目光,都下意识地聚焦在两个人身上。
一个是刚刚才大包大揽、意气风发的发改委主任孙向东。此刻,他脸上的红光还未完全褪去,但那股志得意满的劲头,却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给掐住了。他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些什么,但迎着周良安那平静无波的眼神,他又明智地把话咽了回去。
书记这个问题,看似平常,实则是一记杀伤力极大的“点穴手”。他孙向东如果主动请缨,就显得有些急功近利,吃相难看;可如果他不说话,又等于默认自己镇不住这个场子。
另一个焦点,自然是林舟。
他依旧站在那里,像一杆标枪。只是这一次,几乎所有的目光都带上了一种全新的、复杂的意味。探究、审视、忌惮,甚至还有一丝丝的……恐惧。
孙向东毕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短暂的错愕之后,他立刻调整了过来,脸上重新堆起谦逊而稳重的笑容,抢先一步开口:“书记,您的考虑非常周到。这么重大的项目,确实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我个人认为,可以由我们发改委牵头,成立一个高级别的项目领导小组,我亲自来抓总。至于具体的执行工作,可以由……”
他的话没有说完,但意思已经很明确了。他来当帅,林舟当将。这是最符合组织程序,也最稳妥的安排。
然而,周良安只是不置可否地听着,目光却始终没有离开过林舟。等孙向东说完,他才缓缓开口,语气平淡,却不容置疑。
“向东同志,你的想法很好,也很稳妥。”
他先是肯定了一句,让孙向东稍稍松了口气。
“但是,”周良安话锋一转,“这个C方案,新就新在它的思路,新在它的格局。如果用一套旧的班子,去走一条全新的路,我担心啊,会不自觉地穿上新鞋,走回了老路。”
此言一出,孙向东的脸色微微一白。
他听懂了。书记这是……嫌他“旧”了。
会议室里,那些人精似的常委们,也都听懂了。大家纷纷垂下眼帘,端起茶杯,仿佛在专心研究着杯子里的茶叶,实则耳朵都竖得跟天线一样。
今天这场常委会,太精彩了。一波三折,高潮迭起。现在,似乎要迎来最颠覆认知的一幕。
周良安不再理会孙向东,他的目光如炬,牢牢锁定了林舟。
“林舟同志,你来回答我。”他的声音里,带上了一种不容推诿的威严,“你觉得,这个项目的帅印,由谁来执掌,最合适?”
这一下,比刚才的问题更加致命。
这已经不是在问意见了,这是在递投名状。
回答“孙主任”,等于否定了书记刚才那番“新鞋老路”的论调,把书记和自己的直属领导一起架在火上烤。回答“我自己”,那更是石破天惊,在整个汉东官场,一个毫无资历的科员敢说出这种话,无异于政治自杀。
孙向东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他死死盯着林舟的后背,后槽牙都快咬碎了。他现在只希望林舟能有点“眼力见”,把他推出来,哪怕事后被书记不喜,也比当场失控要好。
王海涛则像是在看一场与自己无关,却又决定自己生死的审判。他甚至病态地希望林舟能说错话,说一句蠢话,然后被所有人唾弃,跟他一起坠入深渊。
林舟的大脑在飞速运转,【因果沙盘】上,周良安头顶的数据流前所未有地清晰:【核心诉求:打破常规,树立标杆,确保C方案100%执行不变形】。
他明白了。书记要的不是一个听话的下属,而是一个能将这张蓝图完美实现的“总工程师”。
林舟深吸一口气,迎着所有人的目光,平静地开口。
他没有回答“谁”最合适,而是回答了“什么样的人”最合适。
“报告周书记,我认为,这个项目的牵头人,最重要的不是他的行政级别,也不是他的资历背景。”
第一句话,就让在场的所有人精神一振。
“最重要的是两点。”林舟伸出两根手指,“第一,他必须是对C方案理解最透彻的人,能洞悉方案中每一个细节背后的战略意图。第二,他必须是决心最坚定的人,能排除一切干扰,有魄力为了方案的最终落地,去协调、甚至打破固有的部门利益壁垒。”
“简而言之,”林舟总结道,“这个人,首先必须是C方案的‘知己’,其次,必须是汉东省整体利益最坚定的‘扞卫者’。”
一番话说完,掷地有声。
既没有提任何人,又把标准拔高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他没有去触碰那敏感的人事权力,而是将问题的核心,拉回到了“公心”和“能力”这两个无可指摘的基点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