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选择地铁,从他家到最近的地铁站需要步行十分钟,乘坐地铁耗时二十五分钟,但从环球中心地铁站的C出口,走到他的公司大门口,还有八百米的露天距离。
沙盘在旁边标注出了环境参数:夏季平均气温35摄氏度,冬季平均气温零下5摄氏度,伴有四到五级西北风。
仅仅是这八百米的“最后一公里”,让无数精心修饰妆容、穿着高跟鞋的白领丽人,和那些不想在上班前就汗流浃背或被冻透的精英男士,宁愿堵在车里,也不愿选择地铁。
一个简单的、几乎被所有规划师忽略的“风雨连廊”的缺失,让一条数百亿的投资打了对折。
林舟又将视线投向另一个方向,省城最大的商业综合体——万象城。
每到周末,通往万象城的几条主干道就会彻底瘫痪,变成一个巨大的停车场。过去的方案,都是围绕着如何疏导万象城周边的交通来做文章。
但在沙盘的全局模型中,林舟看到了另一幅景象。
整个省城,被划分成了几个巨大的功能区。政务区、金融区、老工业区、高教区……唯独在“优质商业娱乐”这个功能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衡。除了市中心的万象城,其他几个行政区,要么只有老旧的百货商场,要么只有零散的社区商业,完全无法满足周边数十万居民的消费和休闲需求。
所以,每到周末,全城的人都只有一个选择:去万象城。
万象城的拥堵,不是交通问题,而是城市功能分区严重失衡,导致市民“不得不到此一游”的必然结果。
林舟感觉自己的后背渗出了一层冷汗。
他终于明白了“结构性崩溃”的含义。
这座城市的交通系统,就像一个积劳成疾的病人。病因不是某一个器官坏了,而是全身的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都出了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会加速他的死亡。
为了验证这个判断,林舟在沙盘中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的压力测试。
【推演启动:设定变量】
【时间:周五,下午五点半,晚高峰起始。】
【地点:城西高架桥入口处。】
【事件:一辆小轿车与一辆货车发生轻微追尾事故,占用一条车道。】
在现实世界里,这只是一起再普通不过的交通事故。
但在沙盘的推演中,这起事故,却像一颗被投进蚁巢的石子,瞬间引发了剧烈的链式反应。
推演开始!
事故发生后1分钟:后方车辆开始积压,高架桥入口处的车流速度迅速下降。
事故发生后5分钟:高架桥入口彻底堵死。大量司机开始选择从前一个匝道下桥,涌入地面辅路。
事故发生后10分钟:地面辅路的车流量瞬间饱和,不堪重负,红色的拥堵数据开始向周边次干道蔓延。
事故发生后15分钟:连锁反应出现。被堵在次干道上的车辆,又堵死了与之相交的另外几条主干道的路口。一个巨大的、以事故点为中心的拥堵网,正在飞速成型。
事故发生后30分钟:推演画面中,小半个城西的交通网络,已经变成了一片深红色。公交车困在路上,地铁站因为地面交通瘫痪导致人流无法疏散而被迫限流,甚至连执行任务的救护车和消防车,也被死死地卡在车流中,代表它们的光点在沙盘上绝望地闪烁。
一场“拥堵雪崩”,就这样被清晰地、冷酷地呈现在林舟眼前。
他甚至能推演出,这场雪崩将导致数万人迟到,数百个商业合同延误,至少有十几起需要紧急救助的事件被耽搁。而这一切的起因,仅仅是一起微不足道的追尾。
林舟缓缓睁开眼睛,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
他走到窗边,俯瞰着下方那片钢铁丛林。在他眼中,这座城市不再是冰冷的建筑和道路,而是一个有生命的、正在痛苦呻吟的巨人。
他终于找到了病灶的核心。
省城的交通问题,根本不是一个“交通问题”。
它是一个“城市设计”问题,是一个“数据决策”问题,是一个“人性洞察”问题。
它需要一个全新的、颠覆性的解决方案。
一个能够整合所有数据,洞察所有关联,预测所有后果的……超级大脑。
他一个人做不到。
他需要帮手,需要他那个已经初具雏形的,无坚不摧的团队。
林舟回到办公桌前,拿起手机,指尖在屏幕上划过,找到了一个熟悉的号码。
电话很快被接通。
“喂,林舟?”电话那头,传来李瑞带着几分惊喜的声音。
林舟没有寒暄,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李瑞,我需要你来省城一趟。”
“现在,立刻。”
“我需要你……帮我造一个大脑。”
电话那头的李瑞愣住了。
“大脑?什么大脑?”
林舟看着窗外那片几近凝固的车流,一字一句地说道:
“一个属于这座城市的,超级智慧大脑。”
喜欢官场推演:我设计的未来震惊全球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官场推演:我设计的未来震惊全球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