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南音的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但她敲击桌面的手指,停了下来。
“那么,你的方案呢?”她问。
林舟没有回答,而是切换了推演模式。
“我的方案,叫做‘精准换轨’。”
他话音刚落,沙盘的画面回溯到了最初。
这一次,不再是粗暴的红色箭头。
首先,一个代表“社会保障基金”的蓝色数据流,从省会缓缓注入铁州,在代表“拖欠薪资”的警报上覆盖了一层蓝色光晕,警报的闪烁频率立刻减缓。
“第一步,兜底。用省级财政和保障基金,先行垫付拖欠的工人工资,稳住人心。这不是花钱买平安,这是为改革争取最宝贵的时间窗口。”
紧接着,一支由李瑞团队设计的,代表“产业引导基金”的金色数据流,和一个由马叔牵头的,代表“人才再培训计划”的绿色数据流,也同时进入了铁州。
沙盘上,金色数据流并没有投向钢铁和煤炭,而是流向了城市边缘一块标注着“高新技术开发区(规划中)”的空地。很快,代表“新能源电池材料”、“工业机器人”的全新工厂模型,开始在这片空地上拔地而起。
而绿色的数据流,则覆盖了那些失业的红色小人。他们分批次地进入了新建的“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头顶的标签,从“钢铁工人”、“煤矿工人”,慢慢变成了“电池封装技工”、“机器人维护工程师”。
“第二步,换轨。在旧轨道没有完全停运前,先铺设好新轨道。用资本和政策,引导新兴产业落地,用前置性的培训,让工人‘带薪转型’,实现无缝衔接。”
沙盘上,最关键的一幕出现了。
代表铁州市领导班子的模型上,弹出了一个新的“考核指标”面板。
面板上,传统的“GDP增长率”指标,被调低了权重。而“新增就业岗位数”、“转型工人再就业率”、“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这三项新的指标,被调到了最高权重。
“第三步,换尺。改变对地方干部的考核标准。在转型阵痛期,我们不考核他们创造了多少GDP,而是考核他们保住了多少人的饭碗,为未来储备了多少新动能。让他们从‘保增长’的压力中解放出来,专注于‘保就业、促转型’。”
沙盘的推演再次加速。
这一次,铁州的画面不再是崩溃。
旧的钢厂和煤矿,随着工人们一批批地进入新工厂,开始有序地、分阶段地关闭。城市里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失业潮,代表“社会稳定度”的指数,虽然有小幅波动,但始终维持在安全线以上。
五年后,铁州的地图底色,从刺眼的红色,逐渐变成了代表健康的绿色。GDP增长率虽然没有爆炸式增长,但增长曲线变得平滑而坚实。
画面中央,那个代表“铁州市领导班子”的模型,依旧稳稳地立在那里。模型上方,一枚代表“改革创新先进集体”的金色勋章,熠熠生辉。
“推演结果:‘新旧动能转换’目标达成95%,耗时五年。铁州成为全国老工业基地转型样板。市领导班子因‘成功实现城市软着陆’,获得集体表彰,主要负责人晋升。”
林舟关闭了推演,再次看向郑南音。
“郑主任,我的答案是,一个都不用‘陪葬’。因为我的方案,给他们提供了新的跑道,和新的终点线。”
话音落下,会议室里落针可闻。
如果说之前的报告是纸上谈兵,那么眼前的这一切,就是一场近乎真实的未来预演。林舟用冰冷的数据和严密的逻辑,将一个看似无解的政治难题,拆解成了一个可以被精准计算和执行的工程项目。
省委书记的嘴角,不自觉地向上牵动了一下,他端起茶杯,轻轻吹开茶叶,抿了一口。茶,已经凉了,但他的心里,却是一片滚烫。
苏晓的笔尖,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一行字:重构评价体系,是所有改革的支点。
李瑞则张着嘴,呆呆地看着幕布,他感觉自己参与设计的那些基金模型,在林舟的手里,不再是一行行代码和数字,而是变成了拥有生命的,可以改变无数人命运的力量。
郑南音身后的专家团队,此刻再也没有人低头记录,所有人都抬着头,眼神里充满了震惊和思索。他们审查过无数份区域发展方案,但从未见过如此……“可视化”的政治智慧。
郑南音沉默了很久,久到空气都开始变得有些尴尬。
她终于开口,声音里少了几分最初的锐利,多了几分探究。
“很精彩的推演。但是,这只解决了‘存量’的问题,解决了铁州这样的老城市。那么,对于那些一穷二白的‘增量’地区,那些贫困县,你的‘共同富裕’,又如何实现?总不能,也靠省级财政无休止地输血吧?”
这个问题,同样致命。
输血式扶贫,早已被证明是不可持续的。
林舟没有丝毫迟疑,手指在键盘上再次敲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