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残酷的事实引出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问题:如果连星灵族都无法抵抗,尚在苦苦挣扎于可控核聚变和星际航行初级阶段的人类联盟,希望何在?
更根本的哲学冲击来自于“秩序阈值”概念背后的深层含义。它是否意味着,任何试图走向高阶、追求知识和力量极致的文明,其最终归宿都注定是被“收割”? 智慧生命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这种驱动文明前进的最根本动力,是否本身就是一种致命的“诅咒”?宇宙的法则,是否从根本上就反对高度有序的智慧生命的长期存在?这是一个无法破解的宇宙死局吗?
这种层面的警示,动摇的不仅是战略信心,更是文明存在的意义本身。如果进步等于自杀,那么挣扎的意义何在?如果结局早已注定,此刻的一切努力是否只是徒劳的延缓?
在希望与绝望的激烈撕扯中,王晨星经历了漫长的沉默与思考。最终,领袖的责任感压倒了个人的彷徨。他深知,无论真相多么残酷,联盟必须做出回应。他不能陷入虚无,必须带领文明在看似注定的命运中,寻找那可能存在的一线生机。
他立刻召集了绝对核心的幕僚,下达了一系列将深刻影响联盟未来命运的命令:
最高机密封锁:关于“星灵族”遗迹、其信息内容以及“默客号”此次侦察的全部细节,被列为超越以往所有等级的最高机密。知情范围被严格限制在最小的必要圈子内,严禁任何形式的泄露。这不仅是为了防止恐慌蔓延,更是为了避免让潜在的敌人(如果存在其他观察者)通过联盟的反应察觉到“星灵族”信息的重要性。
“破壁计划”的范式转移:他明确要求苏婉博士,立即带领团队进行战略转向。研究的核心必须从之前相对宽泛的技术破解,聚焦到两个由“星灵族”信息引出的具体方向:
“秩序阈值”的理论建模与监测:集中全力,尝试基于现有物理理论和星灵族数据,构建一个能够描述和预测“秩序阈值”的理论模型。同时,开发能够监测联盟自身“秩序水平”的指标体系,就像监测核反应堆的功率一样,确保文明始终运行在安全红线之下。
“意识弥散”及非传统生存策略的可行性研究:将“意识弥散”作为一个极端但重要的研究方向,探讨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可能与量子意识、信息宇宙论相关),并同步研究其他可能的、非对抗性的生存策略,例如文明的自限性发展、分散式存在模式等。
“溯源计划”的加速与深化:“默客号”的成功(至少是部分成功)证明了向外探索的巨大价值。王晨星下令,立即加速第二艘、甚至第三艘“幽灵之眼”侦察舰的建造与发射准备。下一步的目标将更加明确:一是继续追踪“默客号”未能深入探查的“沉默回廊”和“禁忌星域”;二是尝试寻找更多像星灵族这样的远古文明遗迹,希望能拼凑出更完整的宇宙文明兴衰史和“收割者”的行为模式图谱。每一次发现,都可能带来新的碎片,帮助联盟更清晰地看清面前的深渊究竟有多深。
“默克号”的发现,确实如同在无尽的黑暗中点燃了一盏微弱的灯。它照亮了前方一小片区域,让联盟看到了“规则”的轮廓,不再是完全盲目的恐惧。
但这盏灯的光芒,也无比清晰地映照出了更远处那深邃无边的、名为“宇宙法则”的黑暗。遵循这刚刚窥见的规则,前方是生路,还是仅仅是一条通往更必然、更体面毁灭的路径?答案,依旧牢牢隐藏在未来的浓雾之中。
王晨星知道,联盟已经踏上了一条更加艰难、也更加颠覆传统的道路。他们不仅要对抗外部的威胁,更要开始挑战自身文明发展的深层逻辑,甚至思考生命在宇宙中的终极意义。这盏微光,指引的不是通往胜利的捷径,而是一条充满未知与哲学荆棘的求生之路。
“深渊之眼”主会议室内,空气凝重得仿佛可以拧出水来。往常用于展示复杂数据模型的全息投影台,此刻只显示着一份经过高度精简、关键信息被模糊处理的摘要文件——那是王晨星亲自批准的、关于“星灵族”遗迹发现的有限度通报。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坐满了“破壁计划”的核心骨干,每一位都是各自领域的泰斗或冉冉升起的新星。但此刻,他们脸上没有了往日讨论学术问题时的专注与热忱,取而代之的是震惊、困惑、以及一丝难以言喻的惶恐。
苏婉站在投影台前,面容略显疲惫,但眼神却异常坚定。她刚刚用尽可能平静、客观的语言,向在座众人传达了来自最高层的指令,并分享了那份足以颠覆认知的“星灵族”信息的部分内容。她没有提及“默客号”的冒险细节,也没有描述那虚空巨构的壮观与恐怖,只聚焦于两个核心概念:“秩序阈值”与“意识弥散”,以及它们所暗示的、“收割者”作为一种宇宙规律“清道夫”的可能本质。
会议室里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只能听到循环空气系统低沉的嗡鸣。这寂静并未持续太久,便被一阵急促的、带着难以置信语气的质疑打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