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在任,忙于吏治。
当时整个开封吏治的风气,在范仲淹的治理之下,肃然一清。
但吏治归吏治,朝堂归朝堂。
朝堂上面的问题,还是有的。
权相吕夷简擅权,把持朝政,培植党羽,任用亲信。
于是向仁宗皇帝进献《百官图》,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批评,劝说皇帝制定制度、亲自掌握官吏升迁之事。
吕夷简不甘示弱,反讥范仲淹迂腐,诬蔑范仲淹
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
朋党这两个字,对于仁宗的杀伤力,实在是有些大,他最不喜欢的,就是结党营私这些事情。
而范仲淹便连上四章,论斥吕夷简狡诈,因言辞激烈,遂被罢黜,改知饶州。
侍御史韩渎曲意迎合,列写范仲淹同党的姓名,奏请仁宗在朝廷张榜公示。
范吕之争,牵连甚广。
秘书丞余靖上书请求修改诏命;太子中允尹洙上疏自讼和范仲淹是师友关系,愿一起降官贬黜
馆阁校勘欧阳修责备高若讷身为谏官,对范仲淹被贬之事一言不发,蔡襄亦作《四贤一不肖》诗,攻击高若讷,皆牵连遭贬。
朝臣畏惧宰相势力,莫敢置言。范仲淹被贬出京,竟无人敢送别,只有龙图阁直学士李纮、集贤校理王质出郊饯行。
但该要用到范仲淹的时候。
自然是需要用到他的。
尽管范仲淹被贬,但朝堂上的口水仗一直没怎么停。
一直到仁宗下令,不允许结党之后,方才逐渐的消停了下来。
范仲淹似乎要被人遗忘了一样。
但李元昊很明显,不希望范仲淹就这样被人遗忘。
发育也发育了这么多年了。
现在的日子也过的是相当的不错。
宋朝?
什么掉东西?不理了!
李元昊悍然称帝!顺便自立国号西夏,定都兴庆。
宋朝和李元昊之间的外交关系,完全破裂。
随后李元昊马不停蹄起兵犯境。
当时宋朝能打的武将,真的不多,至少能够和李元昊过招的人。
寥寥无几。
于是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李元昊率领西夏在三川口大败宋军。
这是真的没办法。
朝野震惊,仁宗当时想来想去,最后想到的人至少有着范仲淹的名字。
当然,不只是他一个,还有另外一个人。
韩琦。
这个人和仁宗的关系相当的不错。
三川口失败后,他也是第一个以安抚使的名义,前往山西整治城池的官员。
当然,后面范仲淹也去了。
不过当时的范仲淹,五十来岁,而韩琦不过三十二岁。
韩琦可以说是少年得志。
双方对于防御地方问题,实际上都没有太大的分歧。
两个人沉住气,开始尝试着整顿边军,开拓财源,随后免除杂税来稳定人心。
这些日子,双方过的可谓是相安无事。
但后面宋仁宗一定是要背上一些锅的。
因为三川口失败之后,宋仁宗完全无法接受这个现实。
当年的小弟现在要打大哥?那怎么行?
于是在范仲淹和韩琦不断稳定陕西的时候。
宋仁宗一年时间下了五道诏书,就是问韩琦应该如何攻打西夏。
要让西夏俯首称臣。
同时在诏书上直接催促开战。
在这个时候。
韩琦还是年轻了一些。
他觉得差不多了。
于是开战了。
而范仲淹觉得,不行,还不到这个时候,所以他忍住了。
顺便告诉皇帝。
冬天出兵,是一个很蠢的事情,因为严寒,粮草运输很困难,而且士气不高。
西夏人来去如风,随时可以截断粮道,一旦开战,反而是宋朝不利。
范仲淹顺便还觉得,应该采取怀柔的政策,至少要等到适合出兵的时候,再进行作战。
这一番奏折,仁宗看到了。
但看到的时候,一切已经来不及了。
当时李元昊亲自率军十万进攻渭州,当时距离三川口惨败的时间不过一年。
仓促之下,韩琦只能够派遣一万八千余人前去御敌。
主将是任以福,这个人还不错。
当年在白宝寨以一人的损失大败西夏军。
所以当上了将军。
但他的结局还是惨烈的。
被李元昊以优势兵力合围,一万八千余人,直接阵亡了六千。
他父子两个人,连带着一批西军的精锐。
尽数战死。
范仲淹没有出兵,所以保留了一支兵马。
但战败的锅还是他们一起背,于是范仲淹和韩琦两个人双双被贬。
但依旧是守卫着西陲。
随后,范仲淹便开始了他长久的军旅生涯。
在这些日子里面,范仲淹进行屯田,从而让粮草逐渐的充盈。
顺带着选拔了一批,全新的精锐。
这些人,后面几乎都是对于西夏作战的中坚。
例如狄青,例如种世衡,例如张亢等人。
狄青和种世衡几乎都不用多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