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有点恍惚,这是什么?
其实格尔知道答案。
但……
“爸爸!!爸爸!你回来啦!!!”
一阵小孩子独有的尖锐声音传来,让现场原本温馨安静的氛围一下子活了起来。两个小孩跑了进来。
那是格尔的两个孩子!
最早死的两个孩子!
阿戈尔和阿加尔。
两个淘气同时懂事的孩子,他们总是饥饿的,但他们知道父亲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让他们活下来了,所以他们从不抱怨,哪怕饿的咕咕叫,他们也只会强迫自己睡过去,这样可以好过一点,也可以节约一点力气。
哪怕是自己的孩子,格尔对他们的一切都了如指掌,但他发誓从未见过这样的他们。
两个孩子,眼睛闪亮,充斥着喜悦,同时他们很健康,皮肤有光泽,脸上也有肉……当然,他们还是很瘦。
但格尔能看得出来,这种瘦并不是饿的,而是因为太活跃了。每天到处跑,到处捣蛋,消耗太大了,所以才会显得这么瘦。
“阿戈尔,阿加尔……”
这两个孩子是地震来临时,他没来得及救援而随着妻子一起被埋葬在地窟之中。他只救下自己的女儿。
也是那一天,他失去了三个孩子和自己的妻子。
没错,自己的妻子怀孕……格尔扭过头看去,发现自己的妻子并未怀孕!
似乎等的不耐烦了,两个孩子推着格尔朝孩子的母亲走去。
“格尔怎么了?你累了么?怎么从开始就不说话啊!”
妮娜似乎注意到了格尔的异常,关心的问道。
格尔张张嘴,最后露出一丝难看的笑容:“是啊,太热了,有点晒着了。”
妮娜一听立马让自己的儿子去拿水。
“快喝!快喝……都说了,今天不要出去,家里的粮食够吃的,你不需要那么拼!”
格尔木然的从自己的孩子手中接过碗,然后将其中的水一饮而尽!
水……甘甜清冽的井水!
部落里以前是有井的,在格尔小时候,他清楚的记得,当时虽然也干旱,但井水一直都有,所以那时候,大家虽然过得很苦,但至少不会缺水,越往后,水也越少,等到他两个孩子出生之后,井水就更少,往往只能从井里打出一些泥水,就这还不够一家人喝的。
以前有井水的时候,其实他们的日子没那么难过,他们还可以用水种一些吃的。
格尔他们家乡,虽然还没有彻底的进入农牧社会,但已经可以种植作物和圈养一些家畜了。
不过很早以前这些东西就没有了……养不活的!
很快一家人就其乐融融的在一起吃饭……很简单的饭菜,甚至可以说简陋,当然这是那些来自文明社会的人的看法,对于格尔来说,这样的饭菜,简直可以说是奢侈!
可格尔吃的如同嚼蜡!
他知道,他一直都知道,这些都是假的!
都是假的!
可他还是没办法下定决心打破这一切!
他难道不知道,自己看到的一切都只是幻象?
当然清楚,他的妻子孩子早就死了!
还有自己是猎人……呵呵,开玩笑,他这辈子都没真正的狩猎过。
嗯,前半辈子。
一切都是假的!
可他却不可自拔的沉迷进去了!
就像人们明知影视剧是虚构的却仍投入情感、狂热追剧追明星,核心源于情感共鸣、精神需求与社交属性的驱动。
一、心理层面:虚构场景满足“情感代偿”需求。代入感填补现实空缺。影视剧构建的角色人生(如理想爱情、逆袭成长、侠义江湖),往往映射着人们现实中未实现的渴望。比如职场人沉迷“逆袭爽剧”,是通过主角的成功获得“心理代偿”;老人偏爱家庭伦理剧,是在剧情中找到生活共鸣,弥补情感空缺。这种代入感让虚构场景成为“情绪出口”,即便知道是假,也愿沉浸其中获得心理满足。
而且“可控的情感体验”更易接受。
影视剧的悲欢离合虽激烈,但结局多可预期(如团圆、正义获胜),这种“可控的情感刺激”比现实中的不确定性更易让人放松。人们在追剧时,既能体验喜怒哀乐,又无需承担真实风险,比如为剧中情侣落泪,却不必担心自己的感情受挫,这种“安全的情感投入”符合心理舒适区需求。
二、情感层面:角色与明星承载“情感投射”。
角色塑造激发“情感联结”,优秀的影视剧会赋予角色细腻的性格与成长轨迹,让观众逐渐将其视为“熟悉的人”。比如《甄嬛传》中甄嬛的蜕变、《人世间》周家的烟火气,角色的悲欢会牵动观众情绪,即便知道是演的,也会因长期情感投入而产生“共情依赖”,甚至为角色命运揪心。也是因为如此,明星成为“理想自我”的载体。明星在剧中的形象(如帅气、善良、坚韧)或现实中的人设(如敬业、温暖),往往符合人们对“理想自我”或“理想他人”的期待。观众追明星,本质是将对美好特质的向往投射到明星身上,比如喜欢正能量明星,是通过关注其动态获得“向上的动力”,这种情感投射无关剧情真假,而是对“美好符号”的追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