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打扰朱尚炳口中重复着乱了,全乱了。
直到朱尚炳自己清醒,这才朝金轮法王说道:“知秋不应该修佛。”
想起倩女幽魂中的知秋一叶,想起知秋一叶这个一出场就会口称昆仑后辈末近的家伙,朱尚炳悠悠然的接着说道:“他与佛无缘。”
金轮法王一听,不但没有对朱尚炳的说法还击,毕竟佛度众生!竟然赞同的点点头。
“大王金口玉言,贫僧遵命而行。”
金轮法王话语完毕,接着转头对傻立当场的知秋说道:“知秋,知道为何贫僧不为你剃度,只收你为记名弟子吗?”
“因为大王说的不错,你六根不净,与佛无缘。”
“从今以后,你不再是我密宗弟子,你还俗了。”
知秋一听老师金轮法王要将他逐出师门,顿时就慌了。
“老师……”
金轮法王道:“你去吧!”
“老师,弟子能去哪儿?”
知秋苦笑一声后,问道。
直到今日,知秋才明白,为什么老师金轮一直让他称呼老师,不称师父。
原来是他不属于佛门!
可是,他不属于佛门,又该去往何处。
天大地大,知秋竟然发现自己无容身之地。
“看来你早知道结局。”
这时候,朱尚炳拍打着知秋的肩膀,调侃了一句。
是的,朱尚炳没有在知秋的表情上,发现一丝被逐出师门的悲伤,不由出声打趣他。
“你内心里是否愿意修佛?愿意放下屠刀?愿意青灯常伴?”
“如果愿意,本王可以为你了却六根烦恼。”
知秋没有回答朱尚炳的前三个问题,而是对最后一个问题问道:“大王如何为小僧了却烦恼?”
朱尚炳指着魏公公,说道:“拜魏公公为师,入我秦王府。”
知秋一听这话,一个激灵。
很明显,知秋明白了朱尚炳这是要让他做太监。
有着浪子情节的知秋,怎么受得了挥刀自宫之痛。
看了看魏公公,知秋又不仅羡慕起魏公公的一身武功。
想了想,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知秋最终朝朱尚炳摇头。
“大王恕罪,老师让小僧还俗,只为传宗接代。”
知秋不傻,他拒绝朱尚炳的提议,只能把锅甩给自己的老师金轮。
朱尚炳,虽然客客气气,文质彬彬,一副贤王的容貌。
但身长在西安青龙寺的知秋,对这位年岁与他相当的秦王,可一点不陌生。
自朱尚炳强势登台,铁血收回秦王府的权利后,朱尚炳就给世人留下了一个残酷却无情的印象。
因为无论怎么说,朱尚炳在登台之事上,杀的人不在少数。
而被朱尚炳杀的人,大都是军中以及官府的官员。
这些人中,遭受无妄之灾的也不在少数,全因这位年轻的大王,因为他的命令不容置疑。
“魏公公,昆仑山中是否有江湖门派?”
朱尚炳没有计较知秋的小心思,他转身问魏公公。
魏公公道:“回大王,昆仑山中江湖门派不在少数。”
朱尚炳道:“最强最大的。”
“道家的昆仑神宫。”
朱尚炳不由笑了,果真如此。
转过身,朱尚炳对知秋道:天意如此,命运弄人。”
“从那里来,回那里去吧!”
“老师……”
朱尚炳让知秋改投道家,知秋不知所措。
毕竟道家和佛家,虽属同门,但本质上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金轮法王口宣佛号,竟然叹息一声,对知秋道:“佛本是道。”
“弟子明白了。”
看着知秋这个心思通透的青年,朱尚炳内心赞叹了一番。
“好好修道,修道与修佛不同,修佛普度众生不适合你,修道才能成全你除魔卫道的使命。”
朱尚炳莫名其妙的话,被知秋认为是勉励以及安慰他的话语。
而金轮法王,听了朱尚炳这话心中似有明悟。
“莫非秦王真是明王转世?”
朱尚炳让魏公公准备笔墨纸砚,随即修书一封盖上自己的大王私印递给知秋。
“你凭本王的手令前去昆仑神宫拜师学道。”
“多谢大王。”
朱尚炳示意知秋免礼,继续说道:“学成归来时,为我秦王府效力百年。”
“知秋遵命。”
知秋想也没想便一口答应。
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
这句话,可是延续了千年。
如今,他能被雄霸西北的秦王赏识,知秋自然不会拒绝。
毕竟,就连庞大的密宗,以及他即将前往的昆仑神功,也是对秦王府俯首称臣的。
“和你老师告别吧!”
朱尚炳把时间和空间留给了师徒二人。
知秋一叶与辞师过后,再次来到朱尚炳的面前拜别。
“去吧!”
知秋走了,朱尚炳一行人也接着赶路。
刚踏上路途不久,朱尚炳找到金轮法王,问道:“法王,为何同意知秋前往昆仑?”
金轮法王道:“贫僧曾经捡到知秋时,就知道他本为昆仑神宫之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