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境,雁门关。
最前线正对蒙古草原的烽火台上,吕延手持一个太子新送到的“神物”--望远镜,对着辽阔草原望了起来。
“好!!真乃神物!”
一会后,吕延大喝出声,周围一些将领也迫不及待的举起手中望远镜,试着看了看。
惊呼声不断从他们口中传出,众人脸上欣喜神色溢于言表。
“大将军,有此神物,加上三弓床弩和神臂弩,此战,我大秦必胜!!”
“大将军,真的可以望的很远,这望远镜让军中探子使用,以前来无影去无踪的蒙古骑兵,从此无所遁形!”
“殿下圣明!!”
一众将领激动的不能自已,纷纷开口。
烽火台上,吕延衣衫猎猎,他望着这一眼看不到头的宏伟雄关,重重吐出了一口浊气。
他麾下的将领说的没错,有此望远镜,加上三弓床弩和神臂弩,是他们雁门关大军扬眉吐气时刻了。
吕延镇守雁门关近十年,首次拨开了心内蒙着的厚厚阴霾。
当今监国太子、他名义上的大舅爷,风轻云淡间,便为他奠定了胜利基础。
“殿下,当为大秦兴国之主。”吕延在烽火台上,喃喃自语。
他随即严肃起来,朝身边将领下令:“望远镜乃神物,数量稀少,三军之中,该如何分配,你等明日交一份名单给我。”
“属下明白!”众将领抱拳应声。
“传令三军弓弩手,训练之事不可懈怠,蒙古大军随时兵临城下。”
“太子有句话本将深以为然,平时多流汗,战时就少流血。”
吕延说完,一甩身后披风,下了烽火台。
从最前线的烽火台往里看去,依山而建的雁门关犹如一座重镇。
不同的是,雁门关的一切都是为了防御骑兵和战事所建。
到处可见围墙、石墙,堡寨、壕沟和暗门等,起到阻拦屏障的作用。
第二日,在营帐内观看兵书的吕延,突然收到探子紧急军情。
烽火台外,有一队蒙古骑兵正快速往雁门关而来。
他扔下兵书大步出了营帐,立刻骑马赶往烽火台,身后,一队亲兵沉默跟随。
等他到烽火台前下马,一名将领立刻跑上来,神色中充满愤怒:“大将军,蒙古欺人太甚!”
吕延瞥了此人一眼,一边大步往烽火台上走去,一边淡淡问着:“怎么回事,一队蒙古骑兵何至于此?”
将领大步跟着将军,面色涨红:“大将军,你不知道,这队蒙古骑兵杀了几十名进蒙古交易的大秦商人,把尸体送来扔在烽火台城门前。”
“距离蒙古檄文给出的十日还有几天,他们却叫嚣着一日见不到小公主,就每日杀一些大秦商人送来,直到全部杀光!”
吕延面色沉了下来,上了烽火台往关外望去。
在烽火台前方空地上,几十具血肉淋漓的尸体,如同杂草一般被堆在一起。
其中有不少人,还睁大着恐惧的双眼,死不瞑目。
吕延看着这一幕双拳握紧,死死咬着牙。
他脑海中回到刚来雁门关那时,多股蒙古骑兵在北境作乱的场面。
那支离破碎的尸体,那被侮辱而自杀的女子,还有倒在血泊中的老弱妇孺。
不堪回忆的画面一一闪过,他双眼慢慢爬上血丝,心中喃喃开口。
“之前为了北境大局,雁门关大军死守不出,是本将军亏欠你们的。”
“如今太子下令可出兵迎战,这次,本将军定不负北境、不负大秦。”
吕延心中发狠,他猛一转身,朝身前的将领沉声道:“传令下去,开城门,把大秦子民的遗体送入关内。”
他双拳紧握,缓缓道:“接下来的几日,如还有蒙古骑兵前来,在不动用三弓床弩和神臂弩的情况,把他们都给本将军留下。”
三弓床弩和神臂弩还不能动,若是先走漏了风声,这次和蒙古的大战就难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下完命令,吕延面无表情下了烽火台,朝关内军营而去。
大战不可避免,军中的一切,他都要亲自去巡查好每一方面。
接下来两天,烽火台城门前,蒙古骑兵每次都丢下一堆大秦百姓的尸体,数量越来越多。
负责前线烽火台的将领怒不可歇,在城门空地上挖了壕沟,让士兵躲在里处杀了前来的蒙古骑兵一个措手不及。
但蒙古骑兵机动性太强了,只杀灭了这队人马的一半后,便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叫嚣着,大笑着辱骂后绝尘而去。
距离大战倒计时最后一日,烽火台前严阵以待。
不久,持着望远镜观察的探子发出警报,有一大股蒙古骑兵袭来,烽火台上顿时如临大敌。
战鼓声响起,士兵们纷纷涌上城墙,严阵以待着。
关外草原,一股千人的蒙古骑兵卷着漫天尘土,夹杂着马的嘶鸣声和大喝声,在离烽火台不到一里处的地方停了下来。
这个距离,若是以前的大秦弓弩,无论如何也摸不到这些蒙古骑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