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在蓉举行 项目集中签约近70亿元
中新网成都1月11日电 (单鹏)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简称软洽会)10日至11日在四川成都举行。在11日举行的主题大会上,一批软件产业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总金额近70亿元。
软件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既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依托,也是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因素。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在主题大会上表示,近年来,中国软件产业快速发展,软件赋能、赋值、赋智作用进一步发挥,预计2023年,中国软件业务收入有望达到约12万亿元。
作为中国软件名城之一,成都持续发力软件产业。1月9日,中国工信部公布了2023年中国软件名城评估结果,成都位居中国中西部首位。2023年1月至11月,成都软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6164.3亿元,同比增长14.6%。同年,成都软件产业新签约项目26个,总投资约365亿元。
为进一步推动软件产业发展,成都市印发了《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培育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提出力争到2025年,成都软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万亿元。
成都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俄罗斯软件行业协会主席瓦伦汀·马卡洛夫的关注。“成都是一座现代的、发达的城市,我们希望与成都以及周边城市合作开发一些项目,找到战略合作伙伴。”瓦伦汀·马卡洛夫接受采访时表示。借参加本届软洽会之机,瓦伦汀·马卡洛夫把俄罗斯软件产业的合作需求带到成都,“两国在软件领域合作前景广阔,希望扩展在人工智能、网络实体系统开发、CAD/CAM/CAE/PLM技术、量子通信、6G技术以及数字金融资产等领域的合作。”他表示。
谈及四川软件产业发展,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丰富应用场景,支持各类特色应用软件发展,同时提高基础软件、工业软件等关键软件产品的自给能力;发挥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各类前沿技术对软件产业的赋能作用;鼓励院校、企业、软件从业人员和爱好者参与软件开源社区建设,孕育开放的技术、人才与产业生态。(完)
《调皮的小行星》北京首发:人类已发现超3万颗近地小行星
中新网北京1月11日电 (记者 孙自法)对地球威胁较大的近地小行星有多少?1月11日在北京首发的空间科学科普专着《调皮的小行星》透露,截至2023年6月30日,人类已经发现了颗近地小行星,并且以每年超过3000颗近地小行星的发现速度在增加。
《调皮的小行星》由长期从事小行星防御与利用的航天器轨道优化设计专家、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特聘骨干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空间科学系统工程教研室主任李明涛潜心着述完成。全书包括“小行星的‘前世今生’”“小行星的宝贵馈赠”“小行星与地球生命更替”“追踪危险小行星”“小行星防御”“小行星防御,中国来了”六大篇章以及附录“世界小行星防御大事记”。
什么是小行星?小行星撞地球概率有多大?如何防御?……这些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小行星话题,在《调皮的小行星》这部科普新书里都有详细明晰且通俗易懂的阐述。关于小行星,新书形象科普称,如果把太阳系的形成比喻为建造一座高楼大厦,太阳和八大行星就是这座高楼大厦的主体结构。在这座大厦完工后,太阳系“工地”上还残存着一些建筑材料,这些剩余的砖瓦,就是小行星和彗星,人们将其统称为小天体。
据《调皮的小行星》介绍,近地小行星搜索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4年的彗木相撞事件是促进监测近地小行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接近30年的历程中,美国先后建立一系列巡天设备,发现了全球超过98%的近地小行星。
新书指出,从天体运行规律来看,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是必然发生的,未来也一定会发生。根据科学家考证,地球历史上发生了22次不同规模的物种灭绝,其中10次以上与小行星撞击相关;新生代以来就发生了6次因小天体撞击地球诱发的环境灾变与物种灭绝,最近的一次在70万年前。而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的历史还不到10万年,如果想在地球上更加长远地生存发展,人类就必须考虑小行星撞击问题。
《调皮的小行星》强调,防御小行星是人类必须完成的任务,天文学、航天技术和空间科学的发展为防御小行星提供了可能。要防御小行星,关键在于“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以及提升防御技术水平。因此,建立先进的监测预警系统是人类当前的重要任务;如何在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前找到它们,对它们查户口、建档案,锁定这些太空中的危险分子,是行星防御领域的当务之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