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榜案”所卷起的惊涛骇浪,于大明的朝堂与民间持续翻涌,久久未能平息。这起事件,宛如一场威力巨大的风暴,不仅打乱了众多士子的人生轨迹,更将潜藏在国家内部的南北矛盾,以一种极为激烈且醒目的方式,全然暴露出来。而就在这敏感微妙、局势波谲云诡的关键时刻,朝堂之上,一个被尘封已久却又无比关键的议题,被郑重其事地重新摆上了台面——迁都。
奉天殿内,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阳光艰难地穿透厚重的云层,从殿顶那精美绝伦、闪烁着金色光芒的琉璃瓦缝隙间,斜斜地倾洒而入,在金砖铺就的地面上,勾勒出一道道斑驳陆离的光影。殿内,红漆巨柱顶天立地,支撑起整个大殿的威严气势;雕梁画栋间,金龙盘绕,瑞兽栩栩如生,它们仿佛也在静静地聆听着这场足以影响国家命运走向的激烈论争。
率先打破这沉重沉默的,是资历深厚、威望颇高的礼部侍郎周政。他身着绯色官袍,袍角绣着的精美云纹,随着他的一举一动,微微地轻轻摆动。只见他神色肃穆,面容庄重,稳步向前迈出一步,身姿笔挺如松,双手高高地捧着笏板,声音洪亮且坚定,在大殿内清晰地回响:“陛下,臣以为,当下南北矛盾因科举一案被彻底激化,已然到了刻不容缓、不得不解决的危急关头。迁都,或许正是化解这一困局的关键破局之法。北方,乃中原之核心要地,其战略地位无比重要,犹如国家坚固的屏障,关乎社稷安危。自前朝起,北方便一直是抵御塞外游牧势力的前沿阵地,守护着中原大地的安宁。如今,虽我大明已立国多年,国力渐盛,但北元残余势力仍在边境地区频繁侵扰,贼心不死,蠢蠢欲动,时刻威胁着我朝边境的安全。若能迁都北方,朝廷便能更迅速、更直接地掌控北方局势,加强边防管控,以雷霆手段有效应对外敌威胁。与此同时,迁都之举还能极大地促进南北之间的人员往来、文化交流与经济互通,打破当前南北之间存在的隔阂僵局,实现国家的深度融合与团结统一。此乃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啊,还望陛下三思而后行,审慎斟酌!”
周政的这番慷慨陈词,犹如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千层汹涌巨浪。朝堂之上,刹那间议论纷纷,大臣们交头接耳,有的不住点头,对周政的观点表示赞同;有的则面露疑虑之色,小声地与身旁之人交换着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整个大殿内充满了嘈杂的讨论声。
刑部尚书赵肃,向来以思维缜密、见解深刻着称。此刻,他微微皱眉,神色凝重,稍作思索后,向前一步,抱拳道:“陛下,从律法与治安角度来看,迁都也有其必要之处。北方历经战乱,民生凋敝,各类匪盗时有出没,治安状况不容乐观。都城北迁,可借朝廷之力,迅速整合当地的司法资源,强化律法的执行力度,威慑不法之徒,稳定北方的社会秩序。如此一来,不仅能保障百姓的安居乐业,也为北方的经济复苏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此外,随着都城迁移,律法体系也可根据北方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完善,促进南北律法的融合统一,使国家治理更加顺畅高效。”赵肃条理清晰地阐述着,言辞间尽显刑部尚书对律法和治安的深刻理解与把控。
在赵肃的有力支持下,支持迁都的大臣们愈发坚定了自己的立场,纷纷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兵部侍郎王猛,性格豪爽直率,说话向来直来直去,不绕弯子。他向前跨出一大步,声如洪钟地说道:“陛下,咱们再从军事角度仔细琢磨琢磨。如今,我大明军队在北方边境的防御压力着实沉重如山。每次军情传递,从北方边境到金陵,路途遥远,山川阻隔,耗时良久。等消息千难万险送到朝廷,战机往往已经贻误,错失最佳时机。要是都城能迁到北方,那可就截然不同了。朝廷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前线情报,迅速做出精准决策,调兵遣将,大大提高军事反应速度和作战效率。这样一来,北元那些残余势力,还敢如此嚣张跋扈地侵扰我边境吗?他们必然会有所忌惮,不敢轻易进犯。”
然而,支持迁都的声音虽高亢激昂,但反对的力量同样不可小觑,他们的理由也十分充分。
吏部尚书赵康,面容冷峻严肃,眼神中透着一股沉稳与坚毅,不怒自威。他向前踏出一步,双手抱拳,态度坚决地朗声道:“陛下,臣以为,迁都一事,万不可贸然行事,需慎之又慎。金陵,作为我大明的都城,历经太祖皇帝多年的精心规划与苦心经营,早已根基深厚,底蕴十足,犹如参天巨树,根系牢牢扎根于这片土地。此地山川形胜,有长江天险作为天然的坚固屏障,城防设施完备精良,易守难攻,实乃绝佳的建都之地,是上天赐予我大明的风水宝地。多年来,围绕金陵,我朝已构建起了一套庞大而精密、运转有序的官僚体系,各项政务得以顺畅开展。一旦迁都,这整个庞大复杂的官僚体系该如何迁移?如何在新的都城重新布局?其中所涉及的复杂问题和巨大工作量,简直难以想象,犹如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政务混乱无序,朝纲崩坏,国家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