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深秋,西北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寒风裹挟着砂砾,吹得人睁不开眼。陈宇裹紧军大衣,站在观测台前,仰头望向夜空。远处,"天枢一号"运载火箭矗立在发射架上,箭体上"天宇航天"四个鲜红大字在探照灯下格外醒目——这是中国民营企业首次涉足航天领域的里程碑。
"陈总,所有系统检测完毕,倒计时进入1小时。"技术负责人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夹杂着电流杂音。陈宇深吸一口气,按下通话键:"按计划进行。"他身后的临时指挥中心内,上百名工程师紧盯屏幕,数据如瀑布般在仪表盘上滚动。
这场豪赌源于半年前的一次高层会议。当欧美企业在地球轨道部署卫星网络,试图垄断太空资源时,陈宇在白板上画下一个巨大的圆环:"陆地、海洋、网络,他们已经划下势力范围。但太空,还有我们的机会。"他提出"星穹计划",要在近地轨道构建覆盖全球的通信卫星群,彻底打破西方在航天领域的技术霸权。
然而,质疑声如潮水般涌来。"航天是烧钱的无底洞民营企业根本玩不转高精尖技术"......但陈宇不为所动,他联合国内航天院所,整合"启明"量子计算机的算力资源,日夜攻关卫星核心技术。当得知欧美对航天级芯片实施禁运时,他带领团队从零开始研发,在无数次失败后,终于造出性能媲美国外产品的"天问"系列芯片。
"5、4、3、2、1,点火!"随着轰鸣声响彻云霄,"天枢一号"拖着烈焰直冲天际。陈宇紧握双拳,看着火箭尾焰划破夜幕,直到它消失在云层深处。三小时后,指挥中心爆发出欢呼声——卫星成功入轨,信号传输稳定。这一刻,中国民营企业正式叩开了太空竞赛的大门。
但挑战才刚刚开始。欧美航天巨头迅速组成联盟,在国际航天组织提出新的太空管理条例,试图限制中国卫星的轨道高度和频段使用。同时,他们加大卫星发射密度,妄图用"人海战术"抢占优质轨道资源。更棘手的是,太空垃圾问题日益严重,如何在复杂的太空环境中确保卫星安全运行,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
陈宇再次展现出惊人的魄力。他宣布成立"太空清道夫"项目,研发能够自主捕获和清理太空垃圾的智能机器人。在实验室里,工程师们借鉴"太极智能"的算法,赋予机器人自主决策能力。当第一台清道夫卫星成功捕获并销毁废弃火箭残骸时,国际社会一片震惊。
"太空不该是弱肉强食的战场,而应是人类共同的未来。"陈宇在联合国太空大会上发言,身后大屏幕播放着清道夫卫星工作的画面,"我们愿意分享技术,与各国共建清洁、安全的太空环境。"这一倡议得到了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支持,欧美联盟的封锁开始出现裂痕。
在商业航天领域,天宇航天推出"太空即服务"模式。小型企业只需支付低廉费用,就能租用卫星带宽、使用太空数据。这一创举让原本被西方垄断的航天产业变得普惠,非洲、南美国家纷纷与天宇航天签订合作协议。
然而,真正的危机隐藏在更深之处。某夜,陈宇收到绝密情报:欧美正在秘密研发反卫星武器,试图直接摧毁中国的卫星网络。他立刻启动"星盾计划",为所有卫星加装量子护盾和变轨系统。当模拟攻击测试中,卫星成功规避"敌方"导弹时,陈宇却没有丝毫放松——这只是被动防御,要真正掌握主动权,必须更深入太空。
1994年盛夏,"星穹计划"第二阶段启动。天宇航天联合国家航天局,开始筹备火星探测任务。在新闻发布会上,陈宇展示了火星探测器的设计模型:"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探索火星,更要建立地火通信链路,为人类星际移民打下基础。"
此言一出,全球哗然。欧美媒体嘲讽这是"疯狂的野心",但陈宇却带着团队一头扎进研发中。他们攻克了超长距离通信、核动力电池等关键技术,还培养出中国第一批民营航天宇航员。
当火星探测器发射倒计时进入最后阶段时,陈宇站在总控室,看着屏幕上跳动的各项参数。窗外,夕阳将戈壁染成金色,远处的火箭整装待发。他知道,这一步跨越的不仅是地火之间的距离,更是中国科技迈向星辰大海的重要里程碑。在这条没有尽头的征途上,天宇航天,正带着全人类的梦想,向着浩瀚宇宙不断进发。
喜欢陈宇的1983重生之旅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陈宇的1983重生之旅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