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败恒远集团后的庆功宴余温未散,陈宇便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新的战略布局中。智能能源生态——这个在1983年略显超前的概念,正成为他眼中撬动未来市场的支点。办公室的白板上密密麻麻写满公式与规划,投影仪不断切换着全球能源行业的前沿动态,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苦涩与焦灼的期待。
“陈总,研发部最新报告显示,智能电网控制系统的模拟测试成功率达到78%,但在数据传输延迟方面始终无法突破瓶颈。”技术总监王工将厚厚的文件放在桌上,镜片后的眼神透着疲惫,“以当前技术水平,想要实现毫秒级响应,至少还需要三年。”
陈宇手指敲击着桌面,目光扫过窗外正在施工的新能源充电站。传统电网与新能源设备的兼容性问题,像一根刺扎在行业发展的咽喉。他突然起身,在白板上画下一个同心圆:“我们换个思路。与其死磕核心技术,不如先搭建生态框架。先整合现有资源,从用户端反推技术升级。”
会议室陷入短暂的沉默。市场部经理率先打破僵局:“您是说,先推出智能能源管理终端?但这需要大量的用户数据,我们从何入手?”
“从政府合作项目切入。”陈宇转身调出一份文件,“我刚收到消息,市里计划在三个新区试点智慧社区,这正是我们的机会。只要拿下这个项目,就能积累第一批真实场景数据。”他目光炯炯,“王工,你带团队去现场调研,根据社区需求调整技术方案;市场部立刻准备标书,三天后我亲自去见分管副市长。”
就在团队紧锣密鼓筹备时,一个意外的危机悄然降临。恒远集团虽然在竞争中落败,但他们的技术骨干被一家跨国企业高薪挖走,对方迅速推出了一款类似的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并以低价抢占市场。更棘手的是,这款产品虽然性能稍逊,但在政策合规性上钻了空子,导致陈宇公司的产品在某些区域审批遇阻。
“他们肯定是研究透了国内政策盲区!”法务总监将文件摔在桌上,“现在市发改委要求我们重新提交技术评估报告,至少耽误两个月时间。”
会议室气氛凝重如铅。陈宇却突然笑了:“这是好事。”众人惊讶地抬头,只见他在白板上写下“标准”二字,“对方越是急于抢占市场,越容易暴露缺陷。我们不仅要加快研发,更要推动行业标准的建立。”他拨通电话,联系到在工信部任职的旧识,“张局,我想组织一场新能源智能设备研讨会,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
两周后,由陈宇公司牵头的行业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现场,他不仅展示了更成熟的智能能源管理系统,还联合多家企业发起《智能电网设备安全与兼容性标准》的制定倡议。这场会议引起了国家层面的关注,相关部门宣布将成立专项工作组推进标准落地。
而在地方项目上,陈宇亲自带队与市政府谈判。他没有急于推销产品,反而提出一个大胆的方案:“我们免费为新区建设智能能源管理平台,但希望能获得未来十年的运维数据使用权。这些数据不仅能优化系统,还能为政府的能源规划提供决策支持。”这个双赢的提议打动了决策层,最终顺利拿下三个试点项目。
项目启动当天,陈宇站在施工现场,看着技术人员安装智能电表与充电桩。寒风中,他接到海外合作伙伴的电话:“陈,我们在欧洲的项目遇到了储能系统与当地电网的兼容问题,你们有没有解决方案?”
这个问题让陈宇心中一动。他立刻召集跨国技术团队召开视频会议,提出了“模块化适配方案”——将智能管理系统拆分成多个可独立升级的模块,根据不同地区电网特性灵活组合。这个方案不仅解决了欧洲项目的难题,更催生出新的产品线。
随着试点项目的推进,陈宇公司的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开始展现威力。通过实时监测用户用电数据,系统能自动调整充电桩的充电功率,既避免电网过载,又能为用户节省费用。这些实实在在的效果,让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寻求合作。
然而,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一家国际科技巨头宣布进军智能能源领域,凭借雄厚的资金与技术储备,迅速在市场上掀起波澜。对方甚至放言:“要让陈宇的系统成为过时的产物。”
面对挑衅,陈宇在公司内部会议上举起一张泛黄的报纸:“1983年,没有人相信个人电脑能走进千家万户。但十年后,这张报纸上嘲笑这项技术的企业,大多已经消失。”他环视众人,“我们不是在和某家企业竞争,而是在和未来赛跑。接下来,我们要启动‘星辰计划’——建立全球首个跨区域智能能源数据中心,让所有接入系统的设备都能共享数据、协同运作。”
夜幕降临,办公室的灯光依旧明亮。陈宇站在巨大的电子屏幕前,看着实时跳动的能源数据如同璀璨星河。他知道,这场关于未来能源生态的布局之战,才刚刚拉开序幕。
喜欢陈宇的1983重生之旅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陈宇的1983重生之旅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