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快步走到韩成跟前,满脸震惊地看着他。
“我听说海外有些地方盛产香料……”
“不对!不对!是粮食!你给我详细说说这些粮食!
这两样粮食的产量真有你说得那么惊人?”
朱元璋说话时情绪十分激动,目光灼灼,紧紧盯着韩成。
要不是之前因为激动差点下手太重伤了韩成的肩膀,他现在肯定又要出手了。
“红薯和土豆这两种粮食非常高产……一般的山坡地至少也能产两千斤,肥沃的土地通常亩产在五千斤左右上下浮动……”
韩成只能再次重复刚才说过的内容。
轰!
好似一声惊雷在朱元璋脑海中炸开。
他的嘴唇都在颤抖。
他自己也种过田,清楚粮食的产量。
最好的稻田,每亩收获五百斤就算很好了,还得有人细心照料,赶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才行。
可如今,这从未听说过的土豆和红薯,一亩地居然能产两千斤?
而且这还是保守数字!
更关键的是,这已经是坡地的产量了?
肥沃的土地更是可以达到五千斤以上!
某些特殊状况下,居然可以达到惊人的万斤之数?
这是什么样的概念啊!
一亩地的收成,岂不是相当于二十亩?
即便是在普通情况下,也起码抵得上十亩了吧!
……
朱元璋心里飞速估算着这些数字,只觉得脑袋一阵眩晕。
如果大明能有这样的粮食去耕种,一年下来,该有多少收获啊!
又能多养活多少人啊!
自己的大明,不说完全没有挨饿的人,至少因饥饿而亡的人数定会大幅下降!
“真……真的吗?”
朱元璋吞了口唾沫,再次看向韩成,激动得连话都说不利索了。
他注视着韩成的眼神既热切又紧张。
生怕从韩成嘴里听到否定的回答。
韩成重重地点了点头:“千真万确。不过在我们那个年代,这两种作物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产量,不仅是因为它们自身高产。
后世不断改良种子、使用化肥、改进技术,还有各种农业机械设备的进步,同样功不可没。”
那么,你所说的这两种作物,在咱们大明种植的话,大概会有怎样的产量呢?
朱元璋追问道。
韩成思索片刻说道:具体的我也说不准,但综合来看,肥沃的土地产出两千多斤应该没问题。”
“两千多斤?够了!够了!一亩地的收成,抵得上五亩地的产量啊!”
朱元璋激动地说着,不禁笑出声来。
然而,笑着笑着,泪水已湿满脸庞。
韩成心里想着,这老头子莫不是喜极而泣吧。
朱标与朱棣赶紧上前,关心地询问情况。
他们安慰父亲说,得知世上还有这两种作物,确实是件好事。若大明能拥有它们,未来必能养活更多百姓,使国家更加强盛。
怎么听到好事儿还哭了呢?
而且哭得这么伤心……
兄弟俩当然看得出,父亲此刻是真的悲伤,与韩成所想的喜悦落泪完全不一样。
在听儿子们说完后,朱元璋抹着眼泪继续说道:
“如果这两样庄稼早些出现就好了!
那样的话,你们爷爷奶奶、伯伯婶婶就不会饿死了!
我们老朱家也不至于家破人亡!
别说这些假设,即使没有那些事,我们也坐不上如今的位置。
只要父母兄弟姐妹不挨饿,我宁愿一辈子耕种田地!
什么皇帝,在我眼里不过如此!
标儿,老四,你们记住了!人可以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可以病死,也可以因绝望**……但不管怎样,只要家人平安就好!”
不能就这么饿死啊!
活活饿死的人,实在可怜,实在太难熬了。
这种死法太不人道了!”
朱元璋哭得双眼赤红。
朱标和朱棣深知父亲年轻时的遭遇,能够体会他此刻的心境。
所以听完朱元璋的话后,他们用力点头,表示已铭记于心。
对儿子说完这些话后,刚刚还在流泪的朱元璋突然转头看向韩成,问道:“韩成,你提到的两种粮食在哪里?离我们大明远吗?”
朱元璋本想上前握住韩成的手询问,但见他有退缩的迹象,便止住了动作。
韩成看着满面泪痕的朱元璋,并未做出什么过激举动,这才松了口气。
递了一块布给他后,韩成点头答道:“很远,这些都在美洲。
除了这两种粮食,那里还有一种叫玉米的作物。
也是不错的粮食,虽然产量不如土豆和红薯,但比普通粮食还是要高一些。”
“美洲在哪?不管多远,咱们都要把这些弄回来!”
不久前还对韩成提出的开海政策以及海外财富持怀疑态度的朱元璋,此刻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转弯,瞬间变成十足的“真香党”。
仅仅红薯和土豆就让朱元璋激动不已了。
结果此刻,韩成再次提及了玉米这种高产作物,这直接让朱元璋陷入了狂热状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