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即位为君与灭夏准备
主癸去世后,商汤顺利继位为商侯。面对夏朝末年的混乱局势和百姓的苦难生活,商汤深知自己肩负着重大的使命。他决心推翻夏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一个新的王朝,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为此,商汤继位后便开始了一系列精心的准备工作。
首先,商汤对都城进行了重要的规划和建设。商国从始祖契开始,到汤的时候已经将都城迁了八次。为了更好地开展灭夏大业,商汤将商丘扩建,称为亳邑,并将其作为灭夏之战的前进据点。亳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有利于商汤积蓄力量和向外发展。在这里,商汤积极积蓄粮草,为战争做好充足的物资准备。他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同时,他还加强了对粮食的储备和管理,确保在战争时期有足够的粮食供应。
在军事方面,商汤积极招集人马,训练军队。他深知一支强大的军队是实现灭夏目标的关键。商汤四处招募有才能的将领和士兵,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训练条件。他亲自参与军队的训练,传授军事战略和战术,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纪律性。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商汤拥有了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军队。
除了军事和物资准备外,商汤还积极争取诸侯的支持。他深知,要想推翻夏朝的统治,仅凭商国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联合其他诸侯的力量。商汤通过联姻、结盟等方式,与周边的诸侯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以仁义和诚信赢得了诸侯们的信任和支持,许多诸侯纷纷表示愿意与商汤一起反抗夏朝的统治。
商汤继位为商侯后,通过迁都、积蓄粮草、招集人马、训练军队以及争取诸侯支持等一系列举措,为灭夏之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这些准备工作,不仅增强了商国的实力,也为推翻夏朝的腐朽统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商汤将带领着商国的军队和诸侯们的力量,向夏朝发起挑战,开启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变革。
3.商汤灭葛
葛国位于亳邑西面,是夏王朝所属方国,虽规模不大,但葛伯忠实于夏桀,是夏桀安插在东方的耳目。商汤欲灭夏,葛国便成了必须扫除的障碍。
商汤深知直接出兵可能会引起其他诸侯反感,于是决定先尝试争取葛伯。他得知葛伯许久未举行祭祀,便派使者询问缘由。葛伯狡猾地称是因缺乏牛羊用于祭祀。商汤信以为真,派人挑选一群肥硕牛羊送去。然而,葛伯竟将牛羊全部宰杀吃掉,依旧不进行祭祀。
商汤并未放弃,再次派使者询问。葛伯又借口田中种不出粮食,没有酒饭作贡品,所以无法祭祀。商汤便派亳地百姓前往葛地帮助种庄稼,还让边境的老弱和孩子给种地的人送酒饭。但葛伯却派人抢走酒饭,甚至杀害了反抗的孩子。
商汤见葛伯死心塌地与商为敌,已无争取可能,便果断做出出兵决策。他率领军队前往葛国,以“不祀”和杀害无辜百姓为由,讨伐葛伯。由于葛伯不仁,葛国百姓早已心怀怨恨,见商汤前来,纷纷表示愿意归顺。商汤顺利占领葛国,将其土地、人民和财物纳入商国版图,并组织葛国人民从事农耕,发展生产。
商汤灭葛意义重大。在诸侯中,此次行动不仅未遭反对,反而让众人指责葛伯不仁,认为其被杀是咎由自取。这使商汤树立了威望,一些怨恨夏桀暴虐的诸侯和方国人民,盼望商汤前去征伐,还有部分诸侯、方国自愿归顺。商汤借此逐步翦除夏的羽翼,削弱了夏桀的势力,为后续的“十一征而天下无敌”奠定了基础。
4.贤相辅佐
商汤能够成就大业,离不开两位贤臣伊尹和仲虺的辅佐。这两人身世和经历截然不同,但都凭借卓越才能成为商汤的左膀右臂。
仲虺出身奴隶主家庭,其家族世代在夏王朝为官。他自幼接受良好教育,熟知夏王朝的政治制度和官场规则。凭借家族的影响力和自身的才华,仲虺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他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卓越的领导才能,深知夏朝的腐朽统治已无法长久维持。于是,他选择追随商汤,希望能在商汤的领导下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伊尹的身世则颇为坎坷。他出身奴隶,少年时代便开始流浪生活。后来,他成为商汤妻子陪嫁的奴隶,在厨房干活。然而,伊尹并未因身份卑微而放弃追求。他心怀大志,富有治国理政的才能。为了引起商汤的注意,他故意把菜做得时好时坏。当商汤责问他时,他趁机畅谈自己对治理国政的见解。商汤大为惊奇,立刻免除他的奴隶身份,任命他为右相。
在伊尹和仲虺的辅佐下,商汤首先致力于治理好内部。他们鼓励商统治区的人民安心农耕,饲养牲畜,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积极团结与商友善的诸侯、方国。在商汤的仁义以及二人的鼓动下,一些诸侯陆续叛夏而归顺商,归商的诸侯迅速增加到四十个,商汤的势力也日益壮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