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主流观点与最新研究
目前史学界对于子婴身世的主流观点倾向于“秦始皇之弟说”。《史记·李斯列传》明确记载“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这一明确的史料记载为该观点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逻辑和实际情况来看,作为秦始皇的弟弟,子婴有着丰富的政治阅历和经验,在秦末复杂动荡的政治环境中,他能够准确判断局势,果断设计诛杀赵高,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勇气,这与他作为皇室长辈的身份和经历相契合。
近年来,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和对历史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关于子婴身世的研究也有了一些新的成果和趋势。一些学者通过对秦代宫廷制度、宗法继承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支持了“秦始皇之弟说”。他们认为,在秦代的皇室继承和权力结构中,秦始皇的弟弟在皇室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在特殊情况下被推上历史舞台是符合逻辑的。
同时,也有部分学者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遗传学、人类学等领域的知识,试图从新的角度探讨子婴的身世。虽然目前这些研究尚未得出确凿的结论,但为子婴身世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另外,随着对秦代历史文献的进一步发掘和整理,可能会有更多关于子婴身世的线索被发现,这将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揭开子婴身世之谜,推动秦代历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三、子婴的生平事迹
1.直言劝谏秦二世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驾崩,胡亥依靠赵高的阴谋诡计矫诏篡位。登上皇位后,胡亥听信赵高谗言,欲将蒙恬、蒙毅兄弟囚禁并处死。就在这关键时刻,子婴挺身而出,向秦二世进行了一番恳切的劝谏。
子婴以历史上三位君王的惨痛教训为引,向秦二世进言:“我听闻往昔赵王迁诛杀良臣李牧,转而任用颜聚;燕王喜暗中采用荆轲的计策,违背与秦国的条约;齐王建杀害先世忠臣,而采用后胜的谋议。这三位君主,皆因改变旧规而丧失国家,灾祸最终降临到自身。如今蒙氏一族,皆是秦国的大臣与谋士,陛下却要在一时之间舍弃他们、除掉他们,我认为此举不可行。”他进一步指出,“轻于思虑的人不可以治理国家,不能广纳众智的人不可以保全君王。诛杀忠臣而任用没有节操品行的人,这是对内让群臣不能相互信任,对外让战士的斗志分离。”
子婴劝谏的动机,一方面源于他对秦国命运的深切担忧。蒙氏兄弟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是秦国的股肱之臣,诛杀他们无疑是自毁长城,会极大地削弱秦国的实力。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他正直、有担当的性格特点。在众人皆畏惧秦二世和赵高的淫威而不敢发声时,他敢于站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
然而,秦二世并未听从子婴的劝谏,还是派人杀死了蒙恬和蒙毅。尽管子婴的劝谏未能改变蒙氏兄弟的命运,但这一行为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展现了子婴的政治远见和对秦国的忠诚,也让后人看到了在秦末黑暗统治下,仍有清醒之人试图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同时,这一事件也为子婴后来诛杀赵高、试图重振秦廷埋下了伏笔,凸显了他在复杂政治环境中始终坚守正义和国家利益的品质。
2.被赵高拥立继位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赵高完全掌控了朝政,野心极度膨胀,妄图自立为帝。他先是通过“指鹿为马”的闹剧,清洗了朝堂上不顺从自己的大臣,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势。此时的秦二世胡亥,在赵高的蛊惑下,早已沦为一个只知享乐、不问政事的傀儡皇帝,对赵高的阴谋毫无察觉。
然而,赵高的称帝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当他逼杀秦二世后,召集大臣宣布此事时,却发现群臣和将领们都不支持他称帝。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尽管秦朝已经摇摇欲坠,但皇室的正统地位依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赵高作为一个宦官,想要直接登上皇位,面临着巨大的阻力。无奈之下,赵高不得不另寻他人来充当傀儡皇帝,以维持表面上的统治秩序,而子婴便成为了他的选择。
赵高选择子婴,有其自身的考虑。一方面,子婴在皇室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威望,拥立他为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安抚群臣和民众,减少反对的声音。另一方面,赵高认为子婴相对容易控制,能够成为他继续操纵朝政的工具。于是,赵高声称六国故地相继起事,秦已失去对整个华夏大地的控制权,不适合再称帝,应该像以前一样称王。他让子婴斋戒,到宗庙参拜祖先,接受传国玺,正式立子婴为秦王。
子婴继位时,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局势和困境。在政治上,秦朝内部已经分崩离析,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大臣们各怀心思,对秦朝的忠诚度大打折扣。赵高虽然表面上拥立子婴,但实际上仍然掌握着重要的权力,时刻威胁着子婴的地位。在军事上,各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刘邦率领的起义军已经逼近咸阳,秦朝的军队在起义军的攻势下节节败退,士气低落。而且,秦朝的军事力量在长期的战争中已经消耗殆尽,难以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在经济上,由于多年的战乱和苛政,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财政收入锐减,无法为战争和统治提供足够的支持。子婴就在这样内忧外患的困境中登上了秦王的宝座,他所面临的是一个几乎无法挽回的残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