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诛杀赵高及其影响
子婴被赵高拥立为秦王后,并未甘心做赵高的傀儡,而是暗中谋划着诛杀赵高,以图重振秦廷。
按照赵高的安排,子婴需斋戒五日后到宗庙参拜祖先,接受传国玺。在这期间,子婴与他的两个儿子以及宦官韩谈秘密商议对策。子婴分析道:“丞相赵高在望夷宫杀害秦二世,害怕群臣诛杀他,便假装申张正义立我为王。我听说赵高竟与楚国相约,灭掉秦朝的宗族后在关中称王。如今让我斋戒朝见宗庙,这是想在宗庙趁机杀掉我。”于是,他们制定了一个周密的计划。
子婴决定装病不去宗庙,以此引诱赵高亲自前来。赵高数次派人来请子婴,子婴都以病为由推辞。赵高果然按捺不住,亲自前往子婴所在的斋宫。他见到子婴后,急切地说:“朝见宗庙有关国事,君王为什么不去?”就在赵高说话之时,早已埋伏好的宦官韩谈突然出手,刺死了赵高。随后,子婴下令诛灭赵高三族,并在咸阳城内示众,以泄民愤。
子婴诛杀赵高这一行动,对秦朝局势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从内部政治层面来看,赵高长期弄权,结党营私,诛杀忠良,使得秦朝朝廷内部腐败不堪,人心惶惶。赵高的死,铲除了秦朝内部最大的一股邪恶势力,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朝廷的局势,让大臣们看到了一丝希望,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朝廷的公信力。
在军事方面,赵高的专权导致军事指挥混乱,军队士气低落。子婴诛杀赵高后,试图重新整顿军队,组织抵抗刘邦的起义军。虽然此时秦朝的军事力量已经十分薄弱,但子婴的这一行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秦军的斗志,让他们看到了为国家而战的意义。
然而,子婴诛杀赵高的行动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秦朝灭亡的命运。此时的秦朝,经过多年的暴政和战乱,社会经济已经崩溃,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秦朝的统治根基已经摇摇欲坠。而且,刘邦率领的起义军已经兵临城下,秦朝的军事力量难以抵挡。尽管子婴展现出了一定的政治智慧和勇气,但在历史的大势面前,他的努力终究是杯水车薪,无法挽救秦朝灭亡的结局。
4.投降刘邦与秦朝灭亡
秦王子婴元年(前207年)十月,刘邦率领的大军势如破竹,攻破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又顺利攻下峣关(今陕西蓝田县东南),一路高歌猛进,兵临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屯兵灞上(今陕西西安市东)。此时的咸阳城,已如一座被暴风雨即将席卷的孤岛,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
刘邦派人劝子婴投降,而此时的子婴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朝堂之上,群臣百官早已人心惶惶,纷纷背叛秦朝而投降刘邦,秦朝内部已经分崩离析,毫无抵抗之力。子婴深知,秦朝的气数已尽,曾经强大的帝国在多年的暴政、内乱和农民起义的冲击下,早已千疮百孔,大厦将倾。
从军事力量对比来看,刘邦的起义军士气高昂,一路攻城略地,锐不可当。而秦朝的军队在长期的战争中损失惨重,士兵们早已被吓破了胆,军心涣散,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子婴即便有心抵抗,也无兵可用,无将可派。
从社会基础方面分析,秦朝的苛政让百姓苦不堪言,民怨沸腾。在秦二世和赵高的统治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秦朝的统治早已失去了信心和支持。此时的秦朝,已经失去了民心,失去了统治的根基。
无奈之下,子婴做出了投降的决定。他和妻子、儿子们用绳子绑缚自己,坐上由白马拉着的车,身着死者葬礼所穿的白色装束,并携带皇帝御用的玉玺、兵符等物,从轵道亲自到刘邦军前投降。至此,曾经辉煌一时的秦朝宣告灭亡,子婴共在位仅四十六天。
子婴的投降,是在秦朝灭亡的必然性面前的无奈之举。他虽有诛杀赵高的勇气和一定的政治智慧,但在历史的洪流面前,个人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他无法改变秦朝多年积累下来的种种弊端,无法挽回秦朝灭亡的命运。他的投降,既是对现实的无奈妥协,也是为了避免咸阳城遭受更大的破坏和百姓遭受更多的苦难。尽管他试图挽救秦朝于危难之中,但最终还是成为了历史的牺牲品,见证了一个伟大王朝的覆灭。
5.项羽杀子婴与咸阳大屠杀
子婴投降刘邦后,并未得到长久的安宁。一个多月后,项羽率领大军气势汹汹地进入咸阳城。项羽性格暴躁、刚愎自用且复仇心切,他对秦朝统治者充满了刻骨的仇恨,这种仇恨源于秦朝对楚国的灭亡以及楚国百姓所遭受的苦难。
进入咸阳后,项羽毫不留情地杀死了已经投降的子婴。子婴本已放下武器,试图以投降来避免更多的流血冲突,但在项羽的怒火面前,他的生命如同草芥一般被轻易剥夺。随后,项羽下令对咸阳城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士兵们在城中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繁华的咸阳城瞬间变成了一片火海和废墟。秦朝历代积累的财富被洗劫一空,宏伟壮丽的宫殿被付之一炬,无数无辜百姓惨遭杀害,整个咸阳城陷入了一片恐怖和绝望之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