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朋友们的每一次交流,都像是一场甘霖,润泽着她的心灵。这些充满智慧与温情的对话,让苏瑶在医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每一步都走得更加坚定有力 。
苏瑶格外珍惜每一次与朋友的交流机会,无论是讨论病情时的各抒己见,还是分享医书心得时的思维碰撞,她都全神贯注,用心汲取着每一份宝贵的经验。当好友分享治疗跌打损伤的独特手法时,她会反复琢磨,在医馆的假人上不断练习,直到熟练掌握。若是有人提到某种珍稀药材的特性和使用方法,她便认真记录在本子上,还会去药材市场寻找实物,仔细观察、研究。
在心理上,曾经面对复杂病症时的焦虑与迷茫,在朋友们的帮助下逐渐消散。她变得更加自信,面对疑难杂症,不再独自发愁,而是主动与朋友们探讨,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办法。这种心理转变,让她在治疗过程中更加沉稳冷静,也更能发挥出自己的医术水平。
渐渐地,苏瑶治疗病症时愈发得心应手。从前,面对一些慢性疾病,她虽能诊断准确,却在治疗效果上差强人意。如今,她将朋友们关于饮食调理、情志疏导的经验融入治疗方案,许多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明显改善。有位长期失眠的患者,尝试了多种药物治疗都不见效。苏瑶在和朋友们交流后,不仅为患者开了调理气血的药方,还根据朋友的建议,指导患者调整作息、睡前冥想,一段时间后,患者的睡眠质量大幅提升,对苏瑶感激不已。
在朋友们的陪伴和启发下,苏瑶在医术之路上稳步前行,向着更高的境界迈进 。
渐渐渐地,苏瑶医馆的名气如同春日里袅袅升腾的炊烟,扶摇直上,迅速在长安城内传开。原本就热闹非凡、门庭若市的医馆,如今更是呈现出一派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繁忙景象。天还未大亮,医馆门口便已排起了长队,患者们怀揣着对康复的渴望,从长安城的四面八方不辞辛劳地赶来,只为能得到苏瑶的诊治。
走进医馆,药香弥漫在每一寸空气中。候诊区里,坐满了神情各异的患者,有的眉头紧锁,满脸病容,眼神中却透着对治愈的期待;有的则与身旁的人轻声交谈,分享着自己听闻的苏瑶妙手回春的故事。药房内,抓药的伙计们脚步匆匆,手中的戥子上下翻飞,精准地称量着每一味药材,他们熟练的动作彰显着医馆的专业与高效。
在繁华昌盛的大唐,长安城中车水马龙,达官显贵府邸林立。朱雀大街旁,有一座恢宏的崔府,崔府小姐崔婉,年方二八,生得眉如远黛,目若秋水,是长安城出了名的佳人。然而,这崔小姐却有个难言之隐,每月月事之时,腹痛如绞,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常需卧床数日,苦不堪言。
这日,崔府管家听闻城中来了一位医术精湛的奇女子苏瑶,擅长用一些独特的疗法诊治疑难杂症,便匆忙向崔老爷禀明。崔老爷心疼女儿,赶忙派人去请苏瑶入府。
苏瑶身着一袭素色罗裙,手持药箱,莲步轻移踏入崔府。见到崔婉后,苏瑶先是仔细询问了她的症状和日常起居。崔婉虚弱地说道:“每至经期,这腹痛便如刀绞一般,用了许多法子都不见好,还时常伴有畏寒、腰酸之症。”
苏瑶微微点头,心中已有了几分判断。她对崔老爷说道:“崔小姐这是典型的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经。在我所学之中,有一种古老的疗法,名为艾灸,或可一试。”
崔老爷疑惑道:“艾灸?这是何种疗法,老夫倒是未曾听闻。”
苏瑶耐心解释道:“艾灸之法,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便已出现。它乃是借助艾草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人体穴位,以达到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和气血的功效。艾草,性温,味苦、辛,归肝、脾、肾经,有纯阳之性。通过艾灸,能让这纯阳之力渗透肌肤,直达病所,驱散体内寒邪。”
崔老爷听后,虽半信半疑,但为了女儿也只能死马当作活马医,同意让苏瑶一试。
苏瑶打开药箱,取出几支艾条,这艾条是她亲手采集、晾晒、制作而成。她解释道:“这艾条的制作极为讲究,需在端午时节采集艾草,此时的艾草药效最佳。采集后,要经过反复晾晒,去除水分,再将其捣碎,筛去杂质,最后卷制成条。好的艾条,燃烧时火力温和,烟少且香。”
接着,苏瑶让崔婉平躺在床上,她先用手指在崔婉的腹部轻轻按压,寻找穴位。“这人体腹部有诸多重要穴位,如关元穴、气海穴、神阙穴等,与女子胞宫密切相关。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是人体元气汇聚之处;气海穴,在脐下一寸半,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之效;神阙穴,也就是肚脐,为人体先天之本源,艾灸此穴可培元固本、回阳救逆。” 苏瑶一边寻找穴位,一边向崔府众人普及着穴位知识。
找到穴位后,苏瑶点燃艾条,距离崔婉的穴位约一寸左右,缓缓移动。艾条燃烧,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清香,温热的感觉逐渐渗透进崔婉的肌肤。“这艾灸的距离和时间都有讲究,太近容易烫伤皮肤,太远则效果不佳。一般每个穴位艾灸 15 - 20 分钟,以皮肤微微泛红为度。” 苏瑶说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