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如阴霾般笼罩着全国,邢成义所在的村子也未能幸免。在那之前,村子里的生活虽说不上大富大贵,但也平静安稳,邻里乡亲们按照四季的更迭,春种秋收,过着质朴的日子。然而,头一年秋收的不景气,像是给这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泛起层层涟漪。为了多挣些钱,让家里的日子好过些,邢成义他们的父亲那一辈,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背井离乡,奔赴大城市打工。
大城市的繁华对于这些朴实的庄稼汉来说,既新鲜又陌生。他们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在建筑工地、工厂流水线等各个角落挥洒着汗水。可谁也没想到,非典疫情如同一场狂风暴雨,迅猛地席卷而来,将一切都打乱了。原本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大城市,一夜之间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街道变得冷冷清清,商场、店铺纷纷关门歇业。那些外来务工人员,瞬间没了工作,失去了经济来源,只能无奈地踏上归乡之路。
邢成义的父亲邢大强,在城市的一个建筑工地上班。疫情爆发后,工地停工,工友们都人心惶惶。邢大山看着手里越来越少的生活费,满心忧虑。他惦记着家里的妻儿老小,想着村子里虽然穷,但至少有口热饭吃,有个安稳的地方睡觉。于是,他收拾起简单的行囊,和同村的几个叔伯一起,踏上了返乡之旅。一路上,大家都戴着简易的口罩,那还是工地发的,为了防尘用的,没想到如今却成了阻挡病毒的一道脆弱防线。火车上的人寥寥无几,但每个人的眼神里都透着焦虑与不安。邢大山望着窗外飞速掠过的景色,心里五味杂陈,既盼着快点到家,又担心给家里带来麻烦。
当他们终于回到村子附近时,却发现村子已经和他们离开时大不一样了。村口拉起了醒目的警戒线,旁边还立着一块大牌子,上面写着“非典防范区,外来人员禁止入内”。村里的大喇叭也在不停地循环播放着非典防控的通知,要求返乡人员主动报备,自觉隔离。邢大山他们一下子愣住了,离家近在咫尺,却不能回去,心里别提多难受了。但他们也理解村里的做法,这是为了保护全体村民的健康,毕竟非典的传染性太强了,一旦有人感染,后果不堪设想。
无奈之下,邢大山和其他返乡的村民们,只能在村子外头的一块空地上,就地取材,用从附近树林里砍来的树枝和家里带来的塑料布,搭建起了临时的居住帐篷。帐篷很简陋,四面透风,仅仅只能遮风挡雨而已。他们从附近的河里打来水,简单洗漱后,就躺在硬邦邦的地上,望着帐篷顶发呆。夜里,寒风呼啸着吹过,吹得帐篷沙沙作响,邢大山翻来覆去难以入眠,心中既有对家人的思念,又有对未来的迷茫。
村子里,邢成义的母亲,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忙着给丈夫做饭。家里的粮食也不宽裕,但她还是想尽办法,把饭菜做得可口些。她把饭菜精心打包好,按照村里的要求,送到村口指定的位置。那里已经放了不少其他家庭送来的饭菜,都用干净的袋子或饭盒装好,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村里安排了专人负责把这些饭菜送给在村外隔离的亲人,确保他们不会挨饿。每次送完饭,李婶都会站在村口,朝着丈夫所在的方向张望一会儿,眼中满是牵挂。尽管看不到丈夫的身影,但她知道,只要一家人的心在一起,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邢成义在学校里,也感受到了非典带来的紧张气氛。学校每天都要进行晨检,老师们拿着体温计,挨个给学生们量体温,仔细询问有没有身体不适的症状。教室里也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那刺鼻的气味让孩子们忍不住皱眉,但大家都知道这是为了预防非典,所以也没有怨言。有一天,班主任王老师走上讲台,神色凝重地问道:“同学们,现在非典形势严峻,咱们村里也有不少家长从外面回来了,老师需要了解一下情况,谁的家里有从外面回来了,要如实告诉老师。”
邢成义坐在座位上,心里“咯噔”一下。他知道老师是为了大家好,而且自己从小就被教导要诚实,不能撒谎。他犹豫了一下,还是缓缓举起了手。同桌申晓光见状,也跟着举起了手,紧接着,史建涛、荣玉东也都陆续举起了手。王老师看着他们,微微点了点头,说:“同学们,你们很诚实,这非常好。不过,为了大家的健康,从现在起,你们几个先回家隔离观察 15天,等确认没问题了再回来上学。”邢成义他们虽然心里有些失落,毕竟不能和同学们一起上课、玩耍了,但他们还是懂事地点点头,收拾好书包,走出了教室。
回到家后,邢成义帮着母亲做些家务,扫地、洗碗,让母亲能轻松些。母亲看着懂事的儿子,欣慰地说:“成义啊,这几天你就在家好好待着,别乱跑,等你爹隔离结束了,咱们一家人就能团聚了。”邢成义应了一声,心里却在想着父亲在村外的帐篷里过得好不好。他透过窗户,望向村外的方向,虽然看不到父亲的帐篷,但他仿佛能感受到父亲的孤单与艰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