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会打交道的人,不是嘴有多甜,是他们懂 “换个壳子想事儿”—— 开口前先把自己的身份、自己的想法放一放,钻进对方的心里,看看对方眼里的世界是啥样的。就像钓鱼前,先想想鱼爱吃啥,不是自己爱吃啥。
还是说老周和小王的事。要是老周在开口前,能先琢磨琢磨小王的心思 —— 这小伙子刚处对象,正是热乎的时候,周末约会肯定盼了好久;这小伙子干活利索,说不定早看出项目里的小毛病,只是没好意思说;他说的 “私事”,在他心里,比加班重要多了 —— 那他说出来的话,就不会是硬邦邦的质问了。
他或许会这么说:“大伙静一静,跟大家说个事儿 —— 这项目催得紧,周末得辛苦大伙加个班。我知道这突然一说,肯定打乱了不少人的计划,尤其是小王,我听说你周末要跟对象见面,先跟你说声抱歉。这项目关系到咱部门下半年的奖金,只能请大伙多担待担待。小王,你看你那事儿能不能再协调协调?要是实在不行,你负责的那部分,咱想想办法,看能不能让你周五提前做完。等项目结束了,我给大伙申请调休,再请大伙吃顿好的。”
你听听,同样是让加班,这话听着就不一样 —— 没改目标,没少干活,可话里带着温度,带着理解。小王就算最后还是得加班,心里也不会那么憋屈,因为他知道,有人看见他的难处了,有人在意他的盼头了。
这就是 “换个立场想事儿” 的妙处 —— 不是让你丢了原则,不是让你去讨好谁,是让你把话说到人心坎里,把事办得更透亮。就像咱给庄稼浇水,不是一股脑地往地里灌,是看看哪片土干了,哪棵苗渴了,顺着根浇,才能浇到点子上。
三、把 “懂人心” 练成本能:三个土法子,比讲道理管用
有人说 “懂人心” 是天生的,其实不是 —— 就像咱学种地,不是生来就会,是跟着老辈人学,自己慢慢练,才能摸透土地的脾气。我以前性子急,说话直,跟人打交道总爱讲道理,结果常常把好事办砸。后来有了娃,跟娃打交道时,才慢慢琢磨出点门道 —— 跟人相处,不是比谁的理多,是比谁能把心贴得更近。
三个法子,练得多了,就能把 “懂人心” 变成骨子里的习惯。
1. 说话前先 “憋三秒”:别让火气冲昏了头
咱多数时候把话说错,不是嘴笨,是脑子转得太快,嘴跑得更快 —— 对方一句话没说完,咱就觉得不对,立马就想反驳;对方提出点异议,咱就觉得不服,立马就想争辩。这时候说出来的话,全是带着火气的,全是站在自己立场上的,只会把事儿越搅越乱。
后来我学乖了,每次想发火、想讲道理的时候,就先憋三秒 —— 啥也别说,深吸一口气,在心里默数 “一、二、三”。就这三秒,能把心里的火气压下去,能让脑子转个弯。你想想,对方为啥会这么说?他心里到底在盼啥?等想明白了,再开口,话就不会那么冲了。
老周要是当时能憋三秒,没立马发火,说不定就不会跟小王闹僵。有时候,这三秒就像地里的缓冲带,能拦住冲得太猛的火气,能给彼此留个台阶。
2. 听懂 “话里的话”:别光听表面意思
咱跟人说话,就像剥玉米 —— 得把外面的叶子剥了,才能着着里面的玉米粒。很多时候,对方说的话只是 “叶子”,真正的 “玉米粒” 藏在话背后的情绪里。
就像村里的娃说 “我不想上学”,不是真的不想上学,是上课听不懂,心里着急;就像媳妇说 “你别管我”,不是真的不让管,是受了委屈,想让你哄哄她;就像下属说 “这活儿太难了”,不是真的干不了,是没头绪,想让你给指条路。
你得学会剥掉那些表面的话,听懂背后的情绪 —— 他是不是委屈了?是不是着急了?是不是盼着有人帮一把?听懂了这些,你才能说到他心坎里,不然就算你把道理讲得天花乱坠,也是白搭。
3. 把 “你该” 换成 “我觉得”:别总想着指挥人
咱说话的时候,最容易犯的错就是把 “你该怎么样”“你必须怎么样” 挂在嘴边。这话听着就像命令,像指责,谁听了心里都不会舒服。就像老周说 “你别搞特殊”,小王听着就觉得是在批评他,心里自然会抵触。
后来我试着把 “你” 换成 “我”—— 不说 “你该多体谅我”,说 “我最近有点累,想让你多帮衬帮衬”;不说 “你必须这么做”,说 “我觉得这么做可能更稳妥,咱再商量商量”。你看,这话听着就软和多了,没了攻击性,对方也愿意跟你好好聊。
就像给庄稼施肥,不是把肥料往苗上堆,是围着根撒,还得轻轻扒拉点土盖上 —— 太猛了会烧苗,太硬了会伤根。跟人说话也一样,得顺着对方的心思来,别总想着用道理压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