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英雄本就是个知道“回”的人,只是酒意逼他“去”。
他舔了舔雨,笑:“你不来杀?那我去杀你!”他跳下女墙,陌刀横飞,像在雨里扯开了一道粗暴的裂缝。
张辽一鞭,鞭梢抽在泥里,“啪!”七百骑在一声里“退两步”,像潮退到暗礁后面,露出一片光滑的水背。
正这时,华英雄已经踩上那片“水背”——湿牛皮。
牛皮滑,刀是重器,重器遇滑,便会“滞”。华英雄的脚尖一顿,势往前,身往后。
他的身后两名刀斧手下意识去扶,陌刀的刀尖却在这一滞里错过了它要割的东西。
张辽的缆顺势一贴,黏在刀斧手的小腿后侧,“掣脚”一带,二人齐齐错步,肩膀撞在一起。陌刀离华雄的掌心“轻”了一线,丝便借这一线,把他手腕的“稳”往外牵了半指。
“此时。”张辽鞭梢跃起,指向右前方一空处。
那不是敌,是“势”的缺口。七百风骑在那一瞬如鸟投林,三十骑“掠”入,仍旧不杀——专打绳、专挑旗、专踢鼓。三击之后,鼓声空了一层,旗面斜了一角,刀斧手的鞋上泥更多了一块。
“杀!”关城上终于按捺不住,有箭冲雨而下。
张辽的左翼“嘭”地抖出一排牛皮,箭入牛皮即滞,牛皮一合,像一朵水花把杀意“闷死”。张辽低低笑了一声——不是嘲笑,是确认:“此阵可牵,可剥,可不杀。”
“玄武。”吕布在会地前望着雨里的弧线,轻声唤。
“到。”高顺应声,玄武帜猎猎一展,阵从雨中起——不是大阵,是一个“口”。口小,牙密,行得极慢,像一只把头缩得极近的鳖。
他带的不是重甲最足的一队,而是三列“剥势手”、一列“折脚手”、一列“钩镰手”。阵到壕前不开,先“挂钩”——钩的不是人,是壕外的火架与弩架。
钩下一带,火架倒了一个,弩架腿折了一个,架上的火被湿牛皮一盖,烟“呲”的一声就伏在地上。
“请。”高顺槌轻轻一敲。
陷阵“口”开半寸,三名剥势手闪出,第一人斜挑,对准的是华英雄身侧那名持令的小军。
他不挑人,挑令牌下的系带;第二人不斫,专去令牌上的缀铃;第三人不勾肉,去勾旗面落地的旗杆根。
三人起落之间,令牌“叮”的一声被拨乱了音——这“叮”,不仅是铜铃,是一支军的心。
“华英雄,退!”某处的人出声。这一次,不是怕,是“知”。
他知自己若让华英雄的“杀”被对方的“剥”引着走,阵会被剥成一张布,最后要靠“撕”的决绝收尾——那样,损太重。
他扯旗一摆,亲自下壕,长柄刀横胸一架,挡在阵口前。
高顺迎上,短戟不挑人,只挑他刀背,“铛!”一声,两人各退半寸。
张辽在侧,鞭梢一绕,缠上弩车的新横销,抽开半指。弩车又斜了半寸。
诸侯席前,曹使按盏,眼里光一暗一明,像在心底把一条线提了起来。
“退——”某人第二次令。华英雄目赤,终归是将,知“退”的必要,跳上女墙,旗队“啪”地一合。
城上鼓又响,雨把音磨得圆,听在耳里却比先前平稳许多。
张辽不追,他把笛捺在怀里,鞭轻落,七百骑像潮退过礁,留下一线湿亮的泥面。
“诸侯帐下皆失色?”军中有人低笑,眼里却是兴奋,“我看失色的不是我们。”
“先失色,后褪色。”王允接话,“今天他们已经学会‘稳’,明天就会学会‘慢’。慢了,我们便快。”
袁使侧眼看吕布,半是警惕半是惊佩:“将军不杀,只剥竟能退其锋?”
“杀与不杀,不凭兴起。”吕布把手按在环上,“今之‘不杀’,是为明之‘杀’。并州双壁,今日才算再露边。”
他话未落,营后又来急报:“华英雄退后,帐中置酒,约翌日再出!李儒命‘夜扰影营’,夺缆焚油,且散谣言‘环不响’!”
温璋飞快落笔:“问。”
张辽转身:“我去。”
高顺接道:“我守。”吕布点头:“仍旧三条——不杀无名者,不扰白符市,不启环剑。抓‘猫’,送回。”
……
夜里,风小了,雨细如线。影营在山背上忽明忽灭,像几只缩着身子的小兽在喘气。
张辽把缆一根根挂到树杈,牛皮一片片覆在地肌上,油囊按次埋在沙里。
他把三十支“丝矢”放在手边,掰了掰指骨,让它们在黑里发出极轻的“喀”。他知道他们来——李儒不会放过这条“环”。
半夜,三缕影子自下风口潜上来,猫步轻,刀柄包了布。
第一缕摸到缆头,心里喜了一喜:牛筋外裹油麻,滑,手好;第二缕抹油囊,打算引一把小火试试“响不响”;第三缕去挑牛皮,想偷一片回去“学”。
“嗒。”树心里先响一声。
随后,一束细到看不见的绳从树阴里抛出,像一条无声的蛛丝,轻轻绕在第一人的手腕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