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的夔北街道,气温渐渐升高,可三个城中村 —— 张家村、李家村、王家村的居民,心里却透着一股凉意。这三个城中村紧邻县城核心区,多年来靠出租闲置民房增收,可房屋老旧、环境脏乱差,吸引来的大多是低收入租户,房租低不说,还常因 “垃圾乱堆”“噪音扰民” 引发矛盾。
“季书记,您来看看,这巷子连消防车都进不来,租户把垃圾扔在门口,夏天臭得没法出门!” 张家村村民张大叔拉着季秋水,指着狭窄的巷子抱怨,“房租也低,一间 15 平米的房子,每月才租 500 块,钱没赚多少,还天天闹心!”
季秋水跟着张大叔走进巷子,只见电线像 “蜘蛛网” 一样挂在墙上,墙角堆满了生活垃圾,几位租户正蹲在门口吃饭,看到陌生人来,眼神里满是警惕。“大叔,您家有几间房出租?租户主要是做什么的?”
“3 间房,租给了 6 个打零工的,还有 2 个大学生。” 张大叔叹了口气,“大学生还好,打零工的经常拖欠房租,还不爱干净,我跟他们吵了好几次了。”
类似的抱怨,季秋水在李家村、王家村也听到不少。三个城中村共有闲置民房 860 间,老厂房 2 座(倒闭的纺织厂、农机厂),可因缺乏规划,这些资源不仅没成为 “财富”,反而成了 “包袱”—— 环境差、治安乱、居民增收难,成了夔北街道产业发展的 “老大难”。
为解决城中村的产业问题,季秋水组织街道干部、社区工作者、村民代表开了一场 “产业升级讨论会”。会议室里,大家各抒己见,争论得面红耳赤。
“我觉得应该搞大型商业综合体!” 街道办副主任赵志强首先发言,“咱们城中村靠近县城核心区,人流量大,建个商业综合体,既能带动就业,又能提升形象,还能让居民靠出租土地增收!”
“不行不行!” 李家村村民代表老周立刻反对,“建商业综合体要拆迁,我们这老房子拆了,住哪儿?再说,建综合体要花很多钱,咱们街道哪有这么多资金?”
“那引进工业项目怎么样?” 城建办主任刘军提议,“把老厂房改造一下,引进电子厂、服装厂,能解决村民就业,还能带动配套产业!”
“工业项目污染大、噪音大,咱们城中村离居民区近,引进来村民肯定反对!” 社区主任李梅反驳道,“上次隔壁街道引进一个服装厂,半夜还在生产,居民投诉了好多次,最后还是搬走了!”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从 “商业综合体” 到 “工业项目”,再到 “房地产开发”,讨论了一上午,却没达成任何共识。赵志强有些泄气:“季书记,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难道城中村就只能一直靠低端出租屋过日子?”
季秋水没有说话,而是拿出一张照片 —— 照片上是城南文创村的场景:老旧民房被改造成了文艺的小店,门口摆着鲜花,年轻人在店里喝咖啡、做手作,老厂房变成了艺术展厅,墙上画着涂鸦。“这是我上周去城南文创村拍的照片,那里以前也是城中村,现在成了网红打卡地,一间 15 平米的手作工作室,月收入能达 2 万元,村民的房租也翻了一倍。”
她顿了顿,继续说:“我觉得,城中村缺的不是大项目,是‘小而美’的特色产业。咱们夔北街道靠近渝复师范学院,有 8000 多名大学生,还有闲置的老厂房,这些都是优势。我们为什么不结合这些优势,搞‘高校文创街 + 老厂房艺术区’呢?”
“高校文创街?老厂房艺术区?” 赵志强皱了皱眉,“能行吗?会不会没人来?大学生创业能赚到钱吗?”
“不试试怎么知道?” 季秋水笑着说,“明天我们去城南文创村实地考察,看看人家是怎么干的,再结合咱们的情况,制定方案。”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夔北街道的中巴车就载着街道干部、村民代表出发了。张家村的张大叔、李家村的王阿姨、王家村的老周坐在后排,一路上还在小声嘀咕 —— 张大叔担心 “文创这东西虚头巴脑,不如收房租实在”,王阿姨怕 “改来改去,最后还是一场空”,老周则惦记着 “要是真能涨房租,家里的孙子学费就有着落了”。
中巴车刚停在城南文创村门口,大家的疑虑就被眼前的景象冲散了大半 —— 原本该是 “脏乱差” 的城中村入口,立着一块木质招牌,上面刻着 “城南文创村” 五个字,旁边摆着几盆盛开的三角梅;往里走,原本斑驳的民房外墙被刷成了淡蓝、浅粉、米白的颜色,每栋房子的门口都挂着个性十足的招牌:“小吴陶艺工作室”“转角咖啡书屋”“纸间文创小店”,门口的花架上爬满了绿萝,连空中的电线都被缠上了彩色灯带,透着一股温馨的文艺气息。
“这…… 这真是城中村改的?” 张大叔揉了揉眼睛,不敢相信 —— 在他印象里,城中村就该是 “电线乱飘、垃圾乱堆”,可眼前的景象,比县城的商业街还干净、还好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