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风里有潮味。
不是井口那点清凉,是更远的水势拐弯时推来的湿意,像有人在城外牵着一根看不见的绳,沿着沟渠轻轻一拽。
鼓楼下,白榜换了新纸。
荀彧亲手把昨日迁民、巡渠、泔水外排的条目写得分明,又把前日“杀伐簿”折进档案匣,压在角上。
他站在影里,一面看广场渐次聚拢的人,一面听背后官吏报夜里几处井水更甜的传言。荀彧只是点头,说:“先记,不评。”
石案在内庭。案上“地下星图”已换新绢,墨色未干,井眼与暗线在晨光下亮得像细银。郭嘉按着图,不言,指尖从“天市垣”一寸一寸滑到“壶口”。
夏侯惇站在对面,披甲未解,眼里是压在骨头里的躁。他要战,可今日的“战场”不在城外,在地底。
黄月英把铜匣放到案侧,揭开,露出一排像琴枕一样的铜夔钉。她的嗓音仍旧冷静:“昨夜巡渠,西臂弯加锁纹一条,北井回风孔已改。再多一枚夔钉,弦枕就齐。”
程昱自门内来,袖上还沾着泥,他低声道:“城西外沿我又加了两处拦污,盐贩子那条‘私排沟’堵死了。脏井挖好了,白榜写了,里正答应每日监看。”他顿了顿,抬眼看郭嘉,“可以试第二段了吧?”
“今日不止第二段。”郭嘉收回手,把袖里那一枚细小的铃递给月英,“铃挂‘西臂弯’弦枕,响不响不紧要,挂住就行。”
“谁去?”月英问。
“她。”郭嘉向廊影一指。
鸩自影里走出,一身青布衣,发挽得不紧不松,像昨日的她与另一个她刚好叠在一起。她接过铃,袖口一掩,铃在她掌心无声。她看一眼案上的星图,点了点头,就像一滴水落回大水里,沿着最自然的方向流走。
“文若守白榜,程仲德守北井,妙算守窑场火,子廉领兵巡鼓楼与水闸。”郭嘉把每个人的位置点到,“午时一刻,弦齐鸣。午后,收弦。天黑前,回气。”
“若有变?”夏侯惇问。
“以静为先。”郭嘉的声线极稳,“今天是‘弦日’,不是‘箭日’。”
他话声未落,城外传来一阵微低的轰鸣,像极远的一条兽在腹内翻身。
众人抬眼,视线穿过城头,看见大河面上有一层太阳未照亮的影,顺着上游缓缓推来。风背起那层影,带着水汽进入城,井沿上的水光微微一颤。
“天时到了。”黄月英低声。
“地利先备,人和随后。”郭嘉把“观星策”在心海里摊开,星网一层层展开,因果线如丝。
城心是“腔”,沟渠是“弦路”,符砖是“弦枕”,民心是“风”,而他本人,是那一指“拨子”。他闭目一瞬,轻轻落下第一指。
看不见的震动沿城缓行。井壁渗水的节律换了拍子,窑场的火焰整整齐齐收短半寸,沟渠里的水像被人一口气吹动,往同一个方向微倾。
白榜下看热闹的百姓只觉得脚下的砖轻轻地“嗡”了一声,像某种大物在呼吸,他们下意识地屏住气,随即又笑,说自家错觉。
第二指落下的时候,荀彧已经站在广场边,目光穿过新纸上的字,看向更远的井口。
孩童们端着新削的小瓢,排队取水,井台上负责的里正讨厌地嘘他们,叫他们别挤。荀彧听到了井里一点极细的“清”,像一枚针在水底轻碰了铜。慎重,不言。
鸩到了西臂弯。那是一处假装“寻常”的院角,墙边的竹篱把暗井遮得恰好,井沿上有新换的青砖,砖边的砂未彻底收干。
她先顺手把篱上的一处断竹扎好,又把井旁一块突出的石角压平。她像是路过的一个被差遣来修篱的小娘子。邻屋有老太太探头看她,她对着老太太笑了一下,露出半颗撤了色的牙。老太太不疑,缩回去念叨自家的鸡。
她蹲下,袖口一滑,铃落在她指尖。她没有把铃挂在最显眼的那枚夔钉上,而是挑了旁边一枚低一点的。当她把铃舌轻轻碰了一下,风刚好过井口。
铃不响,却“应”了一下,像一只小兽在窝里抖了下毛。
她站起,顺手抖了抖手上的泥,又多待了半息,目光看向街口。一名小贩背着盐包从巷外匆匆走过,步子散乱,眼神左右。他看见她,装作没看见,走得更快。
鸩目光淡淡地跟了他一条街,然后又淡淡地放过。今日是“弦日”,不是“猎日”。她把那张刚要铺开的网折回袖里。
第三指落下的时候,城西那一团死结终于“松”了一线。不是散,是动。动,便可引。
郭嘉睁开眼,目光落回“地下星图”,指尖在“太微”与“天市垣”的缝里轻轻一挑。他低声,“起。”
鼓楼上的铜铃应声三响,短,短,长。
夏侯惇提起精神,领兵分列两侧水闸。程昱从窑场方向折回,远远竖起拇指,又把拇指收得极快,像怕把气运泄了。
黄月英压住袖子,避免线头纷乱。她侧耳听井口,那里面仿佛有一条很久没醒的虫子开始动,先是蠕,再是伸,好像嫌弃土硬,慢慢开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