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砚舟那力透纸背的签名和递来的钢笔,像一枚滚烫的烙印,深深印在林溪心上。那不仅是授权,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和不容有失的期许。“金种子”项目——云川-万峰航空材料联合研发中心——正式被推上了云川产业升级的风口浪尖。
指挥部,林溪办公室。
空气里弥漫着咖啡的浓香和纸张翻动的沙沙声。林溪的办公桌被各种文件、图纸和会议纪要淹没。她正伏案疾书,面前摊开着那份沈砚舟签过名的方案稿,旁边是科技局连夜赶出的知识产权细则草案,以及发改、招商等部门反馈的修改意见。那支象征性的黑色钢笔,被她郑重地放在笔筒最醒目的位置,像一柄随时准备出鞘的利剑。
“林组,SMT公司的初步反馈回来了。”助手小陈敲门进来,脸上带着一丝紧张,“他们对联合研发模式表示兴趣,但……”
“但是什么?”林溪抬起头,眼神锐利。
“他们提出了非常严苛的技术保密条款,并且要求研发中心必须配备符合他们最高标准(ISO +)的检测实验室,设备清单在这里。”小陈递上一份文件,“初步估算,光是实验室硬件的投入,就远超我们之前的预算。”
林溪接过文件,快速扫过那些昂贵的设备名称和天文数字般的报价,眉头微蹙。SMT是德国顶尖的特种合金供应商,技术壁垒极高,他们的加入是方案成败的关键,但这份“入场券”的代价,确实沉重。她想起沈砚舟的话——“绑不来顶尖供应商,我们就自己培育土壤!”
“知道了。”林溪语气平静,没有流露丝毫退缩,“把清单和报价发给发改的刘局,同时抄送沈书记。告诉他,这是核心供应商的硬性要求,我们必须评估可行性并尽快筹措资金。另外,联系科技局张局,SMT的保密条款涉及核心知识产权,请他们组织专家团队,结合我们自己的细则,明天上午开个闭门会,逐条研究谈判策略。”
“是!”小陈领命而去。
林溪深吸一口气,目光再次落回沈砚舟的签名上。压力如山,但她心中涌动的更多是破局的斗志。他给了她舞台和信任,她必须把这场戏唱得精彩。
云川联合技校,实训基地。
与此同时,KLK项目的考察也进入了最关键的实操环节。沈砚舟亲自陪同霍夫曼先生一行,穿梭在改造一新的实训车间里。空气中弥漫着金属和机油的味道,崭新的数控机床发出低沉的嗡鸣,穿着统一工装的学员们在老师傅指导下,一丝不苟地操作着设备。
沈砚舟一身深色便装,身姿挺拔,他并非技术专家,却对园区的产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战略烂熟于心。他指着正在进行精密零件加工的学员,用流利的英语向霍夫曼介绍:
“霍夫曼先生,您看,这里不仅是技能培训的场所,更是我们未来‘工匠培训中心’的孵化器。我们与本地三所高职院校深度合作,课程设置完全对标KLK生产线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他顿了顿,目光扫过车间里精神饱满的年轻面孔,“我们选拔的是有潜力、有热情的‘苗子’,他们渴望学习最先进的德国工艺,成为支撑未来高端制造的基石。云川,愿意为KLK提供最稳定、最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梯队。”
霍夫曼是一位严谨的德国工程师,脸上很少有明显表情。他仔细地观察着学员的操作细节,不时用德语与身边的技术助理低声交流。当看到一位学员在老师傅指导下,成功加工出一个精度极高的复杂曲面零件时,他灰蓝色的眼睛里终于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
“沈先生,”霍夫曼转向沈砚舟,语气依然沉稳,“人才,是制造业的灵魂。你们的投入和规划,超出了我的预期。特别是这种‘校企一体、定向培养’的模式,很有价值。”
沈砚舟嘴角微扬,知道这个评价来之不易。“我们坚信,最好的投资是对人的投资。KLK的‘工匠精神’,需要扎根在合适的土壤里才能枝繁叶茂。”
**园区指挥部,傍晚。**
林溪刚从与科技局、法务的闭门会议中出来,头脑还在高速运转着与SMT谈判的攻防策略。走廊里,遇到了同样风尘仆仆归来的沈砚舟。
“沈书记。”林溪停下脚步。
“嗯。”沈砚舟的目光在她略显疲惫却依旧明亮的脸上停留了一瞬,“SMT的实验室要求,看到了?”
“看到了,代价不小。”林溪直言不讳,“科技局那边正在紧急论证可行性,发改也在测算资金筹措方案。知识产权条款争议点不少,刚开完会,方向基本明确,底线必须守住。”
“该花的钱,不能省。”沈砚舟语气果断,“设备清单给我一份,省里有个智能制造专项基金,我去争取。底线问题,”他目光深邃,“你和科技局把握住原则,必要时,我亲自和SMT亚太区负责人通话。”
他轻描淡写的几句话,瞬间为林溪卸下了大半重压。他总是这样,在她冲锋陷阵时,默默为她扫清后顾之忧,提供最坚实的支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