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砚舟的反击,如同精确制导的导弹,迅速、高效、直击要害。
舆论战场,拨云见日。
在周正的强力协调下,一系列组合拳密集打出:
1. 权威发声:国家级材料科学领域的泰斗级专家、曾参与“金种子”初期论证的吴院士,主动接受央媒专访。他用深入浅出的语言,阐述了复合晶格材料的战略意义和国际竞争格局,并高度评价云川团队在工艺突破上取得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对于网络质疑,吴院士没有直接驳斥,而是用数据和事实说话:“任何重大科技创新都伴随着挑战和波折。外部因素导致的断供和人为破坏引发的污染事件,恰恰证明了该技术的关键性和某些势力的忌惮。云川团队能在如此短时间内化解危机并取得突破,其韧性和能力值得高度肯定!” 院士的背书,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扇在那些造谣者脸上。
2. 透明公开: 在沈砚舟的授意下,开发区管委会官网开辟了“金种子”项目专栏(涉密信息除外)。专栏详细介绍了项目背景、目标、阶段性成果(包括成功克服污染危机的技术概要),并以时间轴形式清晰展示了“鑫源断供”和“原料污染”事件的官方调查结论和处理结果。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也最能驱散谣言。
3. 法律亮剑:管委会的律师函迅速送达几家跳得最欢的自媒体运营方,措辞严厉,要求立即删除不实信息、公开道歉,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同时,网信部门介入,对部分明显造谣、煽动对立的账号进行了封禁处理。法律的重锤,让躲在键盘后的水军和推手感到了寒意。
4. 成果说话:在舆论发酵的当口,林溪团队(在医生许可和沈砚舟严格监督的工作时限内)成功完成了首批小批量试制材料的第三方权威机构复检。复检报告显示,材料性能优异且稳定,完全符合设计要求!这份沉甸甸的报告,被管委会第一时间公布,成为粉碎“技术争议”、“成本黑洞”谣言最有力的铁证!
沈砚舟的策略清晰而有效:用权威定调,用事实澄清,用法律震慑,用成果碾压! 几套组合拳下来,网络上乌烟瘴气的质疑声浪迅速被理性的分析和正面的报道所取代。那些精心编织的谣言,在绝对的实力和真相面前,如同冰雪般消融。一场来势汹汹的舆论暗箭,被沈砚舟以堂堂正正之势,彻底化解!
冷萃星火,希望初燃。
就在沈砚舟全力应对舆论风暴的同时,林溪在“强制休息”的间隙,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将精力投向了那个极具前瞻性的方向——新型生物相容性复合材料的替代方案。
身体的不适并未完全消退,但沈砚舟的守护和周正的“监督”让她得到了宝贵的喘息。在医生允许的轻度工作状态下,她的大脑却在高效运转。夜深人静时,她公寓的书桌上堆满了文献资料和写满演算公式的稿纸。
安德森教授发来的研究资料如同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不同于传统金属基材料的刚性与潜在生物排斥性,这种基于特殊高分子和生物矿化原理的材料体系,展现出令人惊叹的生物相容性和可调控的力学性能。其核心难点在于如何精准控制有机相与无机相的界面结合强度,以及实现类似晶格结构的定向自组装。
林溪沉浸其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甚至暂时忘记了身体的隐痛。她尝试将“金种子”项目中积累的晶格控制理念与安德森提供的生物矿化路径相结合,在草稿纸上勾勒着一个全新的材料构型。
“引入仿生模板……利用电场诱导有机分子链定向排列……在分子尺度上引导无机矿物的异相成核和晶格匹配生长……”她喃喃自语,笔尖在纸上飞快地滑动,眼神专注而明亮。一个大胆而精巧的“冷萃法”合成路径雏形,在她脑海中逐渐清晰。
这并非成熟的技术,更像是在黑暗森林中点燃的一簇微小星火。它需要大量的验证、优化,甚至可能遭遇未知的失败。但林溪心中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兴奋感。这不仅是一条潜在的替代路径,更可能是一条通向更广阔、更具革命性应用场景的崭新赛道!她仿佛看到了“金种子”在生物医学领域破土而出的无限可能。
她将初步的思路整理成一份简要的可行性分析报告,犹豫片刻,还是发给了沈砚舟。报告末尾,她写道:“此方案尚处概念阶段,风险极高,投入巨大,且短期内无法替代现有‘金种子’主路径。但若成功,或可开辟蓝海,并彻底解决材料源头卡脖子风险。请沈书记审阅,是否值得投入少量资源进行前期预研?”
深潭下的涟漪。
周正对网络舆论幕后推手的追查,如同在深不见底的泥潭中艰难摸索。那些自媒体账号的注册信息层层嵌套,资金流向经过多次离岸跳转,最终指向几个空壳公司,线索几乎完全中断。对手的反侦查能力堪称专业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