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春。
汴京的夜,褪去了白日的喧嚣,沉浸在一片静谧的墨色之中。皇城之内,更是万籁俱寂,唯有巡夜禁军的甲叶偶尔碰撞,发出清脆而孤单的声响。
然而,在这片沉睡的寂静里,一座辉煌的宫殿却灯火通明,仿佛一颗坠入凡间的星辰。这便是艮岳,一座尚在图纸之上,却已在皇帝心中拔地而起的仙山琼阁。
此刻,大宋天子,赵佶,正从一场光怪陆离的梦中悠悠转醒。
他猛地坐起身,额上沁出一层细密的冷汗。寝殿内,龙涎香的青烟袅袅升起,将雕梁画栋熏染得如梦似幻,却驱不散他心头的震撼与迷离。
“来人!”他的声音带着一丝梦醒后的沙哑。
殿外的内侍官闻声,连滚带爬地冲了进来,跪伏在地:“奴婢在,官家有何吩咐?”
“掌灯。”赵佶揉着眉心,吩咐道。
顷刻间,数十盏琉璃宫灯被点亮,将整个寝殿照得亮如白昼。赵佶披上一件金线绣龙的丝绸寝袍,赤足走在温润如玉的地砖上,眼中还残留着梦中的景象。
那是一个无法用言语描述的世界。
他梦见自己御风而行,脚下是翻涌的云海。云海之上,并非他日日临摹的仙山楼阁,而是一座由奇石构成的巍峨山脉。那些石头,有的如苍龙盘踞,鳞甲毕现;有的如仙女起舞,衣袂飘飘;有的则如巨兽咆哮,气势磅礴。每一块石头,都仿佛蕴含着天地初开时的灵气,在月光下散发着淡淡的、如梦似幻的清辉。
梦中,他沿着一条由五彩宝石铺就的小径登山,所过之处,瑶草琼花,香气袭人。仙鹤在山间鸣叫,麋鹿在林中漫步。而在那座奇山之巅,有一座白玉雕琢的道观,观前立着一块高达数丈的太湖石,石上天然生就四个古篆——“艮岳仙源”。
他正欲上前细看,那块巨石忽然化作一位白发童颜的道长,手持拂尘,对他稽首道:“陛下乃紫微星君临凡,当建一座人间仙山,以聚天下灵气,方能国祚绵长,万民归心。此山之基石,皆在东南之地,待灵石齐聚,便是仙山落成之日。”
说罢,道长化作一道青烟,融入巨石之中。整个梦境开始剧烈摇晃,那座仙山轰然崩塌,万千奇石化作流星,朝着东南方坠落而去。
“官家?官家您怎么了?”内侍官见赵佶脸色苍白,神情恍惚,小心翼翼地问道。
赵佶回过神来,眼中闪烁着一种近乎狂热的光芒。他一把抓住内侍官的肩膀,急切地问道:“你信不信,这世上有仙山?”
内侍官吓得一哆嗦,不敢答话,只能磕头:“奴婢愚钝,奴婢不知。”
“哈哈哈……”赵佶忽然大笑起来,笑声中充满了顿悟的喜悦,“朕知道了,朕全知道了!这不是梦,这是上天给朕的启示!”
他松开内侍官,在殿中来回踱步,激动得满面通红。他一生痴迷道法,追求长生,追求那超凡脱俗的仙境。他画过无数仙山图,写过无数游仙诗,可那些,终究是纸上的虚幻,而且之前外敌窥伺他也不敢动,或者说他忘了动。
而今晚这个梦,却如此真实,如此具体!那座由奇石构成的“艮岳仙源”,那道长的话语,都像烙印一样刻在他的脑海里。
“传旨!”他猛地停下脚步,声音洪亮而威严,“立刻传旨,宣童贯进宫!”
童贯,这位深得他信任的宦官,如今正掌管着西北的军务,权势熏天。更重要的是,童贯最懂他的心思,最能将他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变为现实。
不过半个时辰,童贯便火速赶到。他一进殿,便感受到了一股不同寻常的气氛。
“臣童贯,参见官家。”他跪下行礼。
“平身。”赵佶的语气中带着一种压抑不住的兴奋,“童贯,朕今晚,得了一神仙指点!”
他将自己那场光怪陆离的梦境,添油加醋地讲述了一遍。尤其是对那些奇石的描述,更是绘声绘色,仿佛他亲眼所见。
童贯听完,心中早已了然。他立刻跪伏在地,声音激动得颤抖:“恭喜官家!贺喜官家!此乃上天祥瑞,是神仙感念陛下求道之心,特来指引啊!”
“你也是这么认为的?”赵佶大喜过望。
“千真万确!”童贯斩钉截铁地说道,“那道长所言‘艮岳仙源’,正应了陛下修建艮岳之意。‘灵石齐聚,仙山落成’,这分明是告诉陛下,艮岳的基石,乃是那些蕴含天地灵气的奇石!只要将这些灵石运来,聚集于汴京,便能建成一座真正的人间仙境,届时龙气汇聚,国运自然昌盛!”
这番话,正中赵佶的下怀。他一拍大腿:“说得好!说得太好了!朕就知道,你懂朕!”
他走到窗边,望着东南方的夜空,眼中充满了向往与渴望:“童贯,朕要你为朕办一件事。”
“臣万死不辞!”童贯再次叩首。
“朕要你设立一个专门的衙门,就叫做‘苏杭应奉局’。”赵佶的声音变得无比庄严,“朕要你亲自督办,派人前往江南,浙江、福建等地,去寻找朕梦中的那些奇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