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修仙学院招生纪实(第二章):上海市五关考核启幕
灵气潮覆盖华夏第三年的初秋,黄浦江上空的灵韵如淡金色的薄雾,缠绕着东方明珠的塔尖,外滩的万国建筑群泛着温润的灵韵光泽,连陆家嘴写字楼里敲击键盘的声响,都裹着一丝灵韵的轻快节奏。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外,来自全市 16 个区的考生排成长龙,既有穿着西装的白领,也有戴着眼镜的科研人员,甚至有金发碧眼的外籍常住者 —— 他们等待的,是华夏修仙学院首批招生中,最具 “都市特色” 的直辖市考核。
苏晴站在会展中心顶楼,紫色仙元化作的信息屏悬浮在身前,“全国招生名额分配表” 上清晰标注:上海市作为超大城市,以 2487 万常住人口(全国直辖市第一)、6340 平方公里地域面积、98% 的灵韵覆盖达标率(全国第一),按 “人口 40%+ 面积 30%+ 灵韵基础 30%” 综合核算,分配到 450 个名额,虽少于河南、广东等人口大省,却是直辖市中名额最多的,竞争激烈程度不亚于中原大地。
“苏晴姐,上海报名总人数已达 6.8 万,其中 30% 是 25-35 岁的都市白领,15% 是科研人员,还有 5% 是符合条件的外籍常住者。” 助手小林调试着 “灵韵考核中枢系统”,屏幕上的考生画像实时更新,“按五关批量考核流程,预计三天完成,需重点考虑都市人群的时间特点,比如午休时段加开考核场次。”
苏晴目光扫过楼下 —— 考生们大多背着电脑包,不少人还在手机上处理工作消息。“启动第一关,记住三个适配原则:流程适配都市快节奏,每关考核时间压缩 10%;场景适配都市生活,比如心性测试加入通勤、职场情景;标准适配多元人群,外籍考生可用母语参与考核,确保公平。”
随着她的话音落下,会展中心 8 扇玻璃门同时向两侧滑开,华夏修仙学院上海市招生考核,在这座国际化都市正式拉开序幕。
第一关:报名登记关 —— 线上预审 + 线下核验,适配都市快节奏
上海的 “报名登记区” 没有沿用传统的全线下模式,而是采用 “线上预审 + 线下批量核验” 的创新流程:考生提前 3 天在 “华夏修仙学院招生小程序” 完成信息填报,系统自动匹配灵韵监测记录(上海的灵韵监测点覆盖到每栋写字楼、每个社区),生成 “预审通过码”;线下仅需凭码和身份证,在终端机上完成灵韵波动核验,全程无需人工录入。
来自静安区的白领陈默,穿着西装走进登记区,他刚结束上午的工作,利用午休时间来考核。在终端机前,他扫码、刷身份证、手掌贴感应区,三个动作一气呵成,10 秒后,淡蓝色的 “灵韵信息卡” 从出卡口弹出,卡面印着 “上海 - 静安区 - -01867”,背面还标注着 “下午 14:00 第二关 3 号测试场”—— 系统已自动为他分配好后续考核时间,无需额外排队预约。
“太高效了!我还担心会耽误下午上班,没想到 10 分钟就搞定登记。” 陈默看了眼手机,距离下午上班还有 1 小时,刚好能在附近吃个午饭。
登记区还设了 “外籍考生专属通道”,来自法国的工程师皮埃尔,持有上海永久居留证,他用法语在终端机上完成核验,系统自动将灵韵记录翻译成法语显示。“我在上海工作 5 年,一直感受着灵韵的变化,没想到还能参加修仙学院招生,这个流程对外国人很友好。” 皮埃尔拿着信息卡,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道。
整个登记流程采用 “线上预审 + 线下秒批” 模式,20 台终端机同时运作,每台每小时可完成 300 人核验,截至当天下午 6 点,6.8 万考生全部完成第一关,通过率 100%—— 这种模式将传统 1 小时的登记时间压缩到 10 分钟,完美适配了上海都市人群 “时间碎片化” 的特点,也避免了线下扎堆排队的混乱。
第二关:灵韵感知关 —— 多场景测试场,适配都市灵韵环境
完成登记的考生来到二楼 “灵韵感知区”,这里没有采用统一的灵韵晶石测试场,而是按上海的都市场景,划分成 “写字楼场景”“社区场景”“通勤场景” 三个特色测试场,每个场景对应不同的灵韵感知需求,考生可根据自己的日常环境选择,更贴合都市人群的灵韵接触习惯。
苏晴的弟子林小婉负责调度,通过灵韵广播解释:“写字楼场景:模拟办公室密闭环境,测试在低灵韵浓度下的感知能力;社区场景:模拟小区绿化环境,测试在自然灵韵中的感知能力;通勤场景:模拟地铁、公交的流动环境,测试在动态灵韵中的感知能力 —— 三个场景标准一致,3 分钟内感受到灵韵完整流动即为通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