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直百五铢”和“大泉五百”?
朱元璋露出一丝茫然。
他小时候没读过书,虽然一直在学习充实自己,但对于一些偏门的知识,还是比较匮乏的。
一旁的刘伯温也露出了一丝茫然。
他不是不知道这两个玩意儿,
反而是熟啊!太熟了!
他可是正儿八经研究过历朝历代经济政策!
在他刘伯温的认知里,这俩玩意儿,没区别啊!
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啊!
那都是割老百姓韭菜的快刀!
是官府明火执仗的抢钱!
刘伯温定了定神,他觉得,他必须得让这位李先生明白,他刚才说的这两件东西,恰恰证明了“印大钱”是条死路!
“先生容禀。”
刘伯温拱了拱手,语气已经从之前的激烈反对,转变为一种学术探讨的严谨。
“先生所言的‘直百五铢’,乃蜀汉刘备入蜀之后,军费匮乏,由重臣刘巴所创。”
“其以几小钱铸造成大钱,强行规定价值等同于五百枚五铢钱,名为‘直百五铢’。”
“此法一出,蜀中财富,数月之间尽归国库,解了刘备的燃眉之急。”
说到这里,刘伯温话锋一转,脸上露出一丝不以为然。
“但此举,无异于饮鸩止渴!乃是强行掠夺民间财富,与盗匪何异?只是手段更高明些罢了。”
“至于东吴孙权所铸的‘大泉五百’、‘大泉一千’、‘大泉五千’,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孙权甚至规定,民间若有私藏铜料者,杀!敢用旧钱交易者,杀!其霸道与暴虐,比之蜀汉,有过之而无不及!”
“吴国的大钱政策,推行不久便天怒人怨,民间交易几乎停滞,最终不得不废除,回收重铸。”
刘伯温一口气说完,然后看着李去疾,眼神里带着一丝“你看,我说得没错吧”的意味。
说白了,这不都是没钱了,穷疯了,往钱里掺水,搞虚值大钱,从老百姓身上刮地皮的手段吗?
能有什么区别?比谁更不要脸吗?
他觉得,自己已经把这两个案例的本质说透了。
它们都是失败的!
都是祸国殃民的!
这不正好印证了他刘伯温的观点——只要皇帝动了印钱的心思,最后一定是这个下场!
刘伯温定了定神,决定先按自己的理解,再详细解释一下:
“李先生,若论此二者,在刘某看来,实乃异曲同工,皆为国库空虚之下,不得已而为之的敛财之术。”
他组织了一下语言,恭敬地说道:“蜀汉初定,府库空虚,刘备军需浩大,故而刘巴献计,铸直百钱,以解燃眉之急。”
“东吴亦然,孙权连年征战又贪图享乐,开销巨大,遂铸大泉五含,其理相通。”
“此二者,本质上都是以官方强制力,发行虚值货币,掠夺民间财富。若论区别,无非是五十步与百步之差,都是……祸国之举。”
刘伯温说完,小心翼翼地观察着李去疾的表情。
他这番话,引经据典,有理有据,乃是史学界的“公论”,按理说,是挑不出任何毛病的。
然而,李去疾听完刘伯温的“学术报告”,脸上的表情,那叫一个古怪。
他看着刘伯温,就像看着一个考试只背了标准答案,却完全没理解题意的学霸。
李去疾心里直乐。
这位刘老先生,知识储备是真的牛批,三国时期这种偏门的纪录都一清二楚。
可惜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光看贼挨打了,没看贼怎么吃的肉啊。
他清了清嗓子,慢悠悠地问道:
“刘老先生,你说得都对。”
又来!
又是这句“你说得都对”!
刘伯温心里“咯噔”一下。
他现在对这五个字都有心理阴影了。
他有预感,每次李先生一说这五个字,后面跟着的,绝对是一个能把他俩三观按在地上摩擦的惊天大反转。
果不其然。
只听李去疾悠悠说道:“
“东吴的‘大泉五百’,推行之后,几乎是立刻就遭到了江东世家和百姓的联合抵制!人人视之为废铁,交易中宁可用回破烂的旧钱,也不愿沾手。”
“没过多久,孙权自己都顶不住压力,只能灰溜溜地废除,回收重铸。”
“可以说,孙权这次金融改革,是彻头彻尾的失败!”
“可蜀汉的‘直百五铢’呢?”
“被废除了吗?”
这一问,直接把刘伯温给问傻了。
废了……吗?
他脑子里的史料飞速闪过。
从刘备入蜀,到诸葛亮治蜀,再到姜维北伐,一直到蜀汉灭亡……
好像……好像还真就没废!
那玩意儿,虽然不知道当时老百姓是怎么评论的,但它确确实实,作为蜀汉的法定货币,一直流通到了蜀汉政权完蛋的那一天!
这……这是为什么?
同样是不要脸地印大钱,凭什么孙权就玩脱了,刘备和诸葛亮就能一直玩下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