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引航星的坐标
倒计时的数字跳动到49天时,戈壁的风里开始掺进春分前特有的湿润。指挥中心的全息屏上,月球背面的星门轮廓已清晰如剪纸,十七处遗址的能量光柱在虚拟地球表面织成经纬,唯有柯伊伯带的能量网边缘,仍有几处细碎的光斑在不规则闪烁。
这湿润来得悄无声息,像一层被阳光晒化的薄冰,顺着西北风的纹路渗进指挥中心的缝隙。凌晨三点换班时,林薇第一次察觉到异常——她指尖划过观测窗的金属边框,竟摸到了一丝若有若无的凉意,不像往常那样带着戈壁砾石被晒透的灼热。玻璃上凝结着极细的水珠,凑到眼前才能看见,像谁不小心撒了一把碎钻,在应急灯的冷光里微微发亮。
“湿度上升了7%。”周砚的声音从全息操作台后传来,他调出环境监测面板,数据曲线在屏幕上划出一道平缓的上扬弧线,“过去三年这个时候,酒泉的空气相对湿度从不会超过20%,现在已经到27%了。”他推了推眼镜,镜片反射着屏幕上跳动的星图,“气象卫星显示,青藏高原的雪线正在北移,祁连山的融雪水流进疏勒河的速度比往年快了17%——这不是正常的气候波动。”
林薇走到穹顶之下,巨大的环形屏幕正投射着实时的地球影像。蓝色的弧光在虚拟地表流淌,那是十七处遗址升起的能量光柱,它们在赤道上空交汇成一道璀璨的光环,像给地球系了条钻石腰带。大津巴布韦的光柱最粗,顶端泛着淡金色的光晕,与玛雅竖井的幽蓝光柱在空中缠绕,形成螺旋状的能量流;吉萨金字塔的光柱则带着砂岩的暖黄,与石峁遗址的青绿色光柱遥相呼应,像两支正在对弈的棋子。
唯有柯伊伯带的能量网显得格格不入。那片包裹着太阳系边缘的银色光网,本该像鱼鳞般严丝合缝,此刻边缘却有七处光斑在不规则闪烁,忽明忽暗,像濒死的萤火虫。最西侧的光斑闪烁得最剧烈,它对应的位置在海王星轨道外侧,那里的探测器传回的数据显示,能量网的纤维结构出现了0.3纳米的断裂——这个数值微小到几乎可以忽略,却足以让整个导航系统的误差放大到3.7光年。
“第19号探测器的光谱分析出来了。”卡洛斯的全息投影突然出现在屏幕左侧,他的头发还在滴水,身后的玛雅竖井泛着幽蓝的水光,“这些闪烁的光斑里含有钛铁矿的结晶信号,和月球背面星门基座的成分完全一致。”他将一份三维模型拖到中央,那是一片由无数六边形组成的网格,每个节点都标注着不同的星图坐标,“更奇怪的是,光斑闪烁的频率正在与猎户座ζ星的自转周期同步,每3.2天出现一次峰值——就像有人在柯伊伯带安装了同步器。”
陈景明的轮椅停在星图投影的正下方,老人正用放大镜观察一张拓片,那是从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玉琮纹样,上面的螺旋纹与屏幕上柯伊伯带的能量网惊人地相似。“《周易》里说‘变通者,趋时也’。”他用指尖点过拓片上的某个节点,那里的纹路突然与屏幕上闪烁的光斑产生了共振,“四千年前的良渚人在玉琮上雕刻星图时,一定也发现了星空的‘呼吸’——所有的稳定都是暂时的,宇宙的本质是动态的平衡。”
林薇的鱼符突然发烫,光纹顺着腕骨爬向手肘,在皮肤上形成一组新的星图。她举起手臂对准屏幕,鱼符的光纹与柯伊伯带的能量网重叠时,那些闪烁的光斑突然静止了0.7秒,在虚拟空间里显露出细碎的齿轮结构——每个齿轮上都刻着楔形文字,周砚迅速将其转化为现代汉语,屏幕上跳出一行字:“引航星的坐标在进动”。
“是岁差。”陈景明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他让周砚调出地轴进动的模拟动画,地球的自转轴像陀螺般缓慢晃动,在星空中画出一道圆形轨迹,“守契人计算坐标时用的是四万八千年前的星图,那时的北极星还是天龙座的右枢星,而现在的北极星是小熊座α——引航星的位置在变,能量网自然会跟着偏移。”他指着玉琮拓片上的缺口,“这里的磨损痕迹不是天然形成的,是古人反复触摸留下的,他们早就知道需要不断修正坐标。”
周砚立刻调取了四万八千年前的星空模型,当屏幕上的古代星图与现代星图重叠时,柯伊伯带的能量网突然发出一阵蜂鸣,闪烁的光斑开始沿着特定的轨迹移动,像被无形的手牵引着。最西侧的光斑移动到某个位置时,能量网的断裂处竟自动修复了0.1纳米,系统同步率从99.9%跳到了99.91%。
“需要找到四万八千年前的‘北极星’。”林薇看着鱼符上的光纹,那些楔形文字正在重组,形成一组新的坐标,“守契人用的不是我们现在的导航系统,他们以某个移动的天体为锚点——就像古代的游牧民族,会跟着水源迁徙帐篷。”她让系统搜索该坐标对应的现代天体,屏幕上跳出一个红色的光点:“是盾牌座UY,一颗处于超红巨星阶段的恒星,它的位置变化率与能量网的偏移完全吻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